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躍上太空“看”地震 專家詳解“張衡一號”
http://www.CRNTT.com   2018-02-03 11:37:37


  中評社北京2月3日電/歷經近十年艱苦攻關、五年工程研製,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2月2日終於揭開神秘的面紗。作為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台,它為何取名“張衡一號”,如何實現太空監測,在地震觀測預報中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定名“張衡”有淵源

  填補我國地震監測空白小小衛星跨越“三座大山”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可測知地震震中的大概方位,引起舉國震動。候風地動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先於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約1800年,開創了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

  “這正是我們將衛星定名為‘張衡一號’的淵源。”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說,取名“張衡一號”一是為紀念中國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張衡傑出的科技貢獻;二是體現了衛星工程地震監測的主要特點,具有科技、歷史、文化意義,易於傳播;三是為了更好普及地球物理場及地震有關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熱愛航天的良好風氣。

  其實,這不是張衡第一次被“冠名”。據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李赫亞介紹,1970年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1977年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為紀念張衡及其誕生地河南南陽,將小行星9092命名為“南陽星”。

  “本次衛星以‘張衡’為名,除了紀念張衡本人在地震觀測方面的傑出貢獻,也是為了傳承以張衡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群體的精神內質。”李赫亞說。

  填補我國地震監測空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