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晉劇遇直播,52歲草根藝人重上“大戲台”
http://www.CRNTT.com   2018-02-21 14:29:34


 
  “1986年,我們劇團正月初三出發,一直到10月多天氣變冷,中間幾乎不間斷,場場爆滿”。大趙回憶到。

  10月份以後的日子,劇團養精蓄銳,重新寫劇本,排練新戲,“因為很多地方年年都去,唱過的戲就不能再去唱了。”

  山西人愛聽晉劇,貼近生活、原汁原味的山西梆子深受大家歡迎。當時,“走西口”的山西人聚集在內蒙古地區,高價請山西的劇團過去唱戲成為一時的流行。為了拿到比本土更高的報酬,大趙和劇團一年有九個月輾轉在內蒙古地區演出。

  “遇上陰雨天或者兩個村鎮演出接不上的時候,我們就住在當地的學校或者戲台上,男人睡前台,女人睡後台,買點簡單的食物凑合過,日子過得很艱苦但是仍然很快樂”。

戲曲的危機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到90年代中後期,聽戲的少了,寧武劇團遭遇生存危機,開始裁員,七零八散的局面出現。大趙也因為數十年的從業,嗓子長了甲狀腺,手術之後調離了戲曲表演一線。

  在大趙看來,戲曲的衰落是必然的。80年代的民眾,電視不普及,娛樂方式單一,村鎮每年廟會或集會上的戲曲表演成了男女老少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在看厭了樣板戲之後,老年人得以溫故傳統娛樂項目,對年輕人來說則是“嘗鮮”。

  而十幾年之後,隨著電視的普及,文化產品供給的多元,戲曲這一古老單一的藝術形式,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