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麗島民調:多數台灣人不認同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8-04-19 11:17:27


“十分法”的測量之下,30-39歲的受訪者中只有45%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照片:美麗島電子報提供)
 
  近年來,一般民調常發現台灣意識抬頭,越來越少人既認同中國又認同台灣的趨勢可是,我們分析這次的兩岸關係民調發現這個結論實取決於這些民調中的族群認同測量方法。一般來說,在研究受訪者的族群認同時,民調中心多會詢問受訪者是否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者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可是,由於這類問題只給受訪者三个固定的選擇,一般的民調其實很難精準地測量受訪者的族群認同。族群認同不僅多變,而且複雜;很少人會只有單一的族群認同。舉例而言,在歐美的台灣人可能會在和國外的朋友討論哲學或歷史時自承為中國人,但在和相同的朋友討論國際政治時又自認為台灣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我們的族群認同常會隨之變化。也正因如此,柏克萊大學的 Taeku Lee 教授認為傳統民調中的族群認同問題很難讓受訪者準確地表達他們的多重族群認同。因此,我們需要給被受訪者更多的自由來表達自己的族群認同。

  讀者可能會認為“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選項可測量在台灣的受訪者中的多重族群認同,但其實不然。由於一般的“三選項法”只讓受訪者選擇台灣人,中國人,或者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 7 分台灣人、3分中國人的受訪者會被強迫選擇“台灣人”。另一方面,“三選項法”則會強迫認為自己是3分台灣人、7分中國人的受訪者選擇“中國人”。上述的兩個例子說明了用一般的“三選項法”測量台灣的多重族群認同會過高的估計“台灣人“和“中國人”的比例,而過低的估計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比例。有鑑於此,在這次的兩岸關係民調,我們比較了以傳統的“三選項法”和Taeku Lee 教授發展制定的“十分法/分配法”測量台灣族群認同的結果。相較於傳統的“三選項法”,我們讓受訪者於10 分中自由分配對不同族群的“認同分數”。

  以傳統的“三選項法”測量族群認同,美麗島兩岸關係民調發現63.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 2.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而34.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圖一)。以“十分法”測量族群認同,美麗島兩岸關係民調發現46.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是10分台灣人),2.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10分中國人),而51.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既認為自己有幾分台灣人的成分又有幾分中國人的成分;圖一)。

  比較兩種測量方法,有至少三點值得注意。一,以“十分法”測量族群認同,多數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令人驚訝的是,以“十分法”測量族群認同,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受訪者比例竟然高於1992年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測出的四成五。相較之下,以“三選項法”測量族群認同,多數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二,如以“十分法”測量族群認同,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的受訪者從63.5%降為46.2%。三,以“十分法”測量族群認同,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的受訪者皆為2%左右。

  為什麼這兩種測量方法會揭示不同的結果呢?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如前所論,“三選項法”會強迫較為認同台灣的受訪者(如認為自己是6 – 9 分台灣人的受訪者)選擇“只是台灣人”。其次,“十分法”可能會鼓勵受訪者在潛意識中多注意自己的多重族群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