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載體
http://www.CRNTT.com   2018-04-22 16:08:42


 
  百聞不如一見。通過“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外國青年們親眼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巨變,親自觸摸了中國社會的溫度。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外國青年拍攝的短片,在國外的院線、電視台、網絡平台上播放,千千萬萬的外國觀眾通過這些短片,認識了一個真實的中國。正如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的教授弗朗西斯科·卡爾迪納利所言,“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外國青年人了解中國的最好的機會,也是其他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很好的窗口。

  2、為各國青年架起一座友誼的橋

  201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青年大學生科蕾參加了當年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她在甘肅蘭州游歷了近一個月後,拍攝了一部名為《來一碗蘭州牛肉面》的短片。片子以新加坡姑娘Corine的觀察體驗為視角,介紹了新加坡唐人街和中國蘭州兩地的拉面館,探尋其中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在對牛肉面的品嘗中思考其所蘊含的人文地域文化,並探索了牛肉面對於個人生活、家庭紐帶和蘭州這座城市的文化意義。

  讓科蕾沒有想到的是,她的作品獲得了當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金目獎一等獎。更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的這個小小的作品,竟架起了一座中新友誼之橋。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新加坡期間,曾公開稱讚她和同伴們通過“看中國”活動,借助蘭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傳遞了中華文化。

  “交到了朋友”“收獲了友誼”,談到“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幾乎所有參與過該項目的中外青年都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印度薩蒂亞吉特·雷伊影視學院的普托勒·穆罕默德參加了2015年的“看中國”活動。她記錄了在中國收獲友誼的點點滴滴:在歡送晚宴上,我們已經感到悲傷在暗流。即使幾年後的今天,無論是在新聞裡看到還是閑談時聽到任何關於中國的消息,普托勒·穆罕默德都會眼睛一亮。“看中國”項目在中外青年中搭建的友誼之橋,就這樣不斷向未來延伸。

  3、為中國文化鋪就一條通向世界的路

  這些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共支持拍攝了400多部影片,每一部都是關於中國文化的小型紀錄片,那些年輕的外國拍攝者,每一位都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以2017年“看中國”項目為例,來自南非的克里斯蒂安·格羅貝拉爾拍攝的《表述》,講述了一位修表匠的故事。影片重點關注了一位殘疾修表匠的心路歷程,在工匠自我的反思和錘煉中凝聚點滴匠心,通過修表的工作步驟隱喻工匠不斷變化的內心世界,最終呈現“修表即愈心”的人文關懷。蒙太奇式的手法給人視覺感官上的刺激,精致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管窺表與修表人,人生境遇不期而至,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富有張力。

  此外,來自法國高等影視學院的查德·迪克羅拍攝的《舞夢堂》,聚焦中國新老兩代木匠,再現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來自哥倫比亞的塞巴斯蒂安·坎蒂略拍攝的《關於王先生的語音便簽》,用西方人“我”的視角看王先生和他的漆器,從製作工藝、代際傳承,到藝術內涵和藝術家的人生哲思,通過“我”對東方陌生又好奇的眼睛來表現,拍出了東方的韵味又不失西方的幽默……這些影片在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國外的網絡平台上被大量觀看、轉發、評論,並已獲得90餘項國際獎項,成為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在國外極好的傳播載體。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從北京師範大學起航,經過八年的孕育發展,如今它已經走出“象牙塔”,把近百所國內高校和近百所國外高校連接起來,凝聚了來自國內外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人群,共同探索出了一條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方式。更為重要的是,今天我們為外國青年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明天他們或將開啟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門。

  (來源:光明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