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連戰:兩岸關係不能不以民族認同為前提
http://www.CRNTT.com   2018-07-13 18:33:10


連戰一行人步入會場 (中評社 張爽攝)
 
  歷史上,國共兩黨歷經合作、衝突、再合作、再衝突,乃至爆發內戰,兩岸分離,但是,兩黨都未曾脫離民族主義。又儘管兩岸分離已經六十九年,但是,愛護中華文化、堅持民族認同,仍然是台灣的多數民意,這是可以證諸台灣各項民意調查的。有了這個基礎,再透過一定程度的政治互信,雙方推動交流合作、互惠互利,持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實也就是攜手走在“振興中華”的大道上。

  我曾經多次表示,兩岸都應以孫中山先生為師。孫中山先生遺囑是中國國民黨在各個重要集會開始時,所必須宣讀的,也是台灣各個重要政治活動時,所必須宣讀的。遺囑開門見山就指出了民族主義的目標及其方法如下:“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這短短的幾十個字,就把中華民族必須力圖復興的意涵和策略,講得非常清楚,儘管已經歷經九十三年,卻歷久而彌新,仍然是當今海峽兩岸可以作為剔勵的指針,並且應該實踐在兩岸關係之中。當今世局不斷有新的變化,也不斷給所有中華兒女帶來新的挑戰,在此形勢下,兩岸同胞應以民族大義為重,致力維護“完整中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並享受和平的海峽與繁榮的兩岸。

  客觀來說,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標誌性成果的二十三項協議,之所以能啟動協商,不可能沒有九二共識作為政治基礎,而在協商過程中,雙方又都以同屬中華民族作為考量。基此經驗,可能以政黨輪替為常態的台灣,執政者就不能不從兩岸的政治互信與民族認同來思考兩岸關係,才能獲致良性互動、和平發展,使民眾安居樂業,反之,就會陷於入兩岸對立對撞,不利於民眾的安全與福祉。這是我的經驗之談與懇切之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