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台海戰略格局問題的若干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8-09-02 00:12:05


 
  2、保持開展反“獨”鬥爭的戰略定力

  “保持戰略定力”是當前的熱門詞彙。要保持戰略定力,就應正確理解其意涵,不能將其誤解為在策略上固化不變。戰略定力是指堅定戰略決心,不受干擾地追求實現戰略目標,直面矛盾、堅持鬥爭,遇到挫折不讓步、遇到困難迎頭上。一旦鬥爭策略不奏效就主動變招或加大鬥爭力度,積小勝為大勝,直至全勝。

  面對“台獨”挑戰及島內其他不利於統一的錯誤傾向,無視鬥爭形勢的變化和矛盾屬性的發展演變,也無論鬥爭手段是否有效,為維持兩岸關係表面上的穩定而漠視矛盾變化,不去調整鬥爭策略,實際上是忽略了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略目標。這不僅是策略上的僵化保守,更是失去了戰略焦點,無法保持戰略定力。

  3、加強針對“台獨”的鬥爭力度

  我們強調照顧台灣民眾的利益、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實現兩岸人民心靈契合,這完全正確。但爭取台灣民眾的工作對象是具體而非抽象的,實踐中要注重分清敵我友。誰是自己人?誰是同盟軍?誰是敵對者?在敵對者中,誰是可以爭取的人?誰是打擊對象?對重點打擊對象絕對不可姑息。

  這幾年我們在懲處“台獨”方面有短板,未能有效遏制其蔓延勢頭,也嚴重弱化了爭取台灣民眾的效果。我們試圖以仁慈友善去感化爭取“台獨”,但不少“台獨”追隨者卻藉機一方面在大陸賺錢、另一方面回台“反統援獨”。有力打擊敵人才能真正教育人民,對“台獨”重拳打擊比拉攏感化更有效。即便要對“台獨”感化爭取,也衹有在其遭到重大打擊、走投無路時才有可能。但凡其能生存發展,就决不會輕易繳械投降。

  三、對“台獨”鬥爭的策略思考

  1、研究制定對“台獨政權”釜底抽薪式的鬥爭策略

  對“台獨”發動輿論批判、壓縮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不開放與“台獨”势力的交流交往等,都是必要的反“台獨”鬥爭舉措,但這些多為上層建築領域的鬥爭,還不足以傷其根基。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衹有不斷削弱“台獨”的經濟基礎,才有可能促使島內民眾覺醒並拋棄“台獨”,這才是真正對其釜底抽薪。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重要課題,即如何既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照顧和幫助台灣民眾,又能有效弱化島內“台獨”的經濟社會基礎。相信衹要我們明確了鬥爭指導思想,就一定能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2、不能把寶押在期待“台獨之路走不通”上

  有種推論認為:由於兩岸實力差距不斷拉大,所以統一大勢不可改變,“台獨”之路走不通;衹要維持台海形勢穩定,兩岸經濟社會自會融合發展,邁向統一;不必將“促統”整天掛在口頭上,過於強調“統”會引起台方的反彈和抵制,是強人所難,反而不利於“統”。還有觀點認為,“台獨”必然鬧而無果,因此無須在意,不必為此干擾民族復興進程。

  我們必須明白,統獨鬥爭不可調和,衹有大力反“獨”才能有效阻“獨”,反“獨”與阻“獨”的因果關係不可顛倒。如果對“台獨”視而不見或消極應對,就可能存在“台獨”逐步實現的可能性。從實踐看,這種可能性正在發生;“台獨”勢力近年來正是在這種我未集中力量實行精準打擊的政策懈怠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不經鬥爭,寄望“台獨”不會成功衹是一廂情願的幻想。雖然大陸實力遠超台灣,但絕不可掉以輕心,東帝汶從印尼獨立出去的例子就值得我们警醒。所以,“台獨不會成功”這個結論衹能是我們積極鬥爭的結果,而不能成為我們不作為的理由。我們必須丟掉幻想,積極有效地与“台獨”開展鬥爭。

  3、不要被“台獨”慣用的欺騙手法所蒙蔽

  有觀點認為,民進黨等绿营堅持“台獨”主張是為了對抗國民黨,衹要打垮國民黨就會改弦更張。持此觀點的人拿著放大鏡尋找民進黨變化的蹤跡,也確實發現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論述。這些論述恰恰反映了民進黨的兩面手法,因為真正轉變立場是不需用放大鏡尋找的,檢驗其是否轉變更應看其行動而不是聽其言論。不要忘記,“台獨”是在逆境中生存發展的,練就了欺騙撒謊、隨機應變、能屈能伸等本事,常用搞變通、鑽空子、切香腸的策略手法暗度陳倉。比如目前不可能“獨立建國”,就藉用“中華民國”之殼聲稱“已經獨立”,並祭出“憲法”、“憲政”等保護自己;處理兩岸關係時,利用大陸“和平發展”的善意,強調“維持現狀”,但在解釋現狀時卻塞進其已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私貨,在島內大力“去中國化”,等等。未來一個時期,“台獨”勢力還會不斷玩弄文字花招,甚至可能對“九二共識”等特定詞彙重新定義。切不可輕看“台獨”势力“曲線謀獨”的伎倆。

  四、結語

  總的看,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台海局勢、指導對台鬥爭,積極塑造對我有利的戰略態勢。為此,必須在大陸內部統一思想,把反“台獨”鬥爭從內戰思维中剝離出來,並據此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

  大陸對台大政方針主要形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台獨”不成氣候,鬥爭焦點是“誰統誰”。鄧小平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案,暫時擱置“誰統誰”爭議,向台當局釋出重大善意,引導兩岸關係發展和良性互動。然而,李登輝上台後背離了國民黨的傳統路線,民進黨執政後“統獨”鬥爭更上升為主要矛盾。對手變了、矛盾變了,直接引起台海形勢變化。鬥爭現實告訴我們,對台戰略和策略必須與時俱進。

  必須認識到“統獨”矛盾是當前台海的主要矛盾,不要幻想“台獨”會輕易轉變立場,對其要有不同於對付內戰對手的鬥爭方法,加大施壓打擊力度,持續消弱其經濟社會基礎。和平統一不是求出來、讓出來的,而是爭出來、鬥出來、逼出來的。堅持鬥爭才可能實現和平統一,一味忍讓恐怕最終衹能走上非和平統一之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8月號,總第248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