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明學領綱“地域研究”構建“一帶一路學”
http://www.CRNTT.com   2018-08-28 00:16:58


文明學領綱“地域研究”構建“一帶一路學”
  中評社╱題:文明學領綱“地域研究”構建“一帶一路學” 作者:趙宏偉(日本),日本法政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地域研究本來是世界帝國之學。今日中國走上一帶一路,這是引領世界之舉,地域研究遂為中國所需,遂成引領一帶一路之學,也因此熱絡於中華。

  習近平外交戰略是全球大戰略。這是衹有超級大國才會從事的大外交,當今世界衹有中美兩國有此資格。而中國外交不同於美國外交,不是力量和意識形態的外交,是以文治武功數千年之中華文明為底蘊為底氣為理念為智慧為軟硬實力的立身處世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大同的全球大外交。

  一、“地域研究”本是帝國之學

  近年“國別研究”、“區域研究”漸興。其學名實為“地域研究”(area studies)。一般認為其發源於美國,筆者認為是起源於英國。紐約大學教授張旭東,北京大學長江學者,2015年在北大開設地域研究中心,開辦地域研究方法論反思系列講座。筆者也有幸應邀登壇。

  地域研究本來是世界帝國之學。今日中國走上一帶一路,這是引領世界之舉,地域研究遂為中國所需,遂成引領一帶一路之學,也因此熱絡於中華。

  追朔學術史,地域研究一詞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所以一般被認為創始於美國。但是,這個學術概念雖是出生在美利堅帝國,它實際上是起於大英帝國,成於美利堅帝國。概因為帝國們要去支配、治理海外各個地域,就需要研究理解那裡陌生的異質的人類社會。

  聞名的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創始於1916年,後改稱為東方和非洲學院,中國簡稱之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早在1930年代,該學院便認識到“文明的人類的未來主要決定於亞洲和非洲的人民。……昔日遙遠的人們正在國際政治和商業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再也不能對正在東方和非洲發生的事件視而不見”。1936年,中國有個叫費孝通的青年,去倫敦求學。研究對象不是英國,卻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是他生長的鄉村社會。他的博士論文是被奉為經典的《江村經濟》①。大英帝國為它的世界霸權需要瞭解東方和中國,開學院搞研究,倫敦遂成世界漢學研究中心。而費孝通留英是要尋救國之策,留學為救國。

  “費”不單行,美國哈佛大學的費正清教授(John King Fairbank),起個中文名字也用一個“費”字,同時代也是留學英國。他從美國去英國,同樣不是為了研究英國,是為研究中國。因為當時大英帝國是世界中心,也是研究中國的世界中心。之後,費正清又赴研究对象國中國研學。“費正清”和夫人“費慰梅”二人的中文名字,是在北京結婚時,梁思誠教授為他們起的。

  費正清學成海歸後,於1939年跟研究日本的賴世和(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在哈佛大學開創了東亞文明課程。今日,聞名世界的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就是他的遺產,一直是地域研究學者們的一個“聖地”。戰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了世界中心,也成為了研究中國的世界中心。

  溯史可見,地域研究學科的起源、興隆是伴隨十九、二十世紀大英帝國、美利堅帝國先後爭霸世界的腳步,聚焦於英美對我中華世界的研究。他們是為了逐鹿中原,稱霸世界。另外,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在地域研究上也頗有實力。可以說,地域研究是世界大國之學、超級大國之學。

  二十一世紀十年代之今日,地域研究在中國熱鬧起來了。其概因今日中國正在“走出去”,在走“一帶一路”。今日地域研究興盛於中國,其明示的是中國的偉大復興。

  當然,中國不是帝國,不做帝國。但是中國確實已是世界大國,美歐日學界主流已稱中國為超級大國。醒獅之中國,哪怕衹是出於對世界負責的考慮,也許要扎實的地域研究,需要借鑒這個“帝國之學”。

  地域研究,顧名思義是以國際地域為單位的、全方位研究國際社會的學科。在中國現在常見“國別研究”或“國別區域研究”用語,顧名思義是對一個個國家分別進行研究。“國別區域”,會被理解為“以國別為區域”,屬於有語病的造詞。地域研究用地域一詞就是因為其不一定以國為單位,而是一定以國際地域為單位進行研究,比如說東亞研究、東南亞研究、南亞研究,中東研究……。中國研究是因其自成一個國際地域,如美歐日學者所感歎:中國自身就是一個世界,中國詞為“天下”。

  地域研究又區別於“國際關係研究”。地域研究不是集中討論國與國的關係,而是全方位的研究一個國際地域的裡裡外外方方面面。因為是全方位的研究,其又是跨學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運用複合接近法,即運用人文及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綜合性研究。比如研究一個國際地域的文明、文化、政法、國關、社會、經濟……

  今日,中國起步階段的地域研究,可以從日本的地域研究中吸取一些教訓。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有地域文化研究專業,設立於1980年代初,筆者為首批畢業博士。198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日本大舉走向世界。美歐炒作日本威脅,叫喊日本的錢會買下全世界。那也是日本地域研究的黃金時代。可是好景不長,1990年代日本開始衰落,源於各種原因的盛極而衰,通縮至今竟達二十餘年。日本力不從心,泄了逐鹿之氣,地域研究跟著也就少了動力和財力,變得冷冷清清了。這個“日本過程”從反面證明了地域研究實為帝國之學、世界大國之學。

  在日本,地域研究不興,還有學術上的原因,簡述如下,可為中國借鑒。在日本,地域研究始終無法形成跨學科研究及複合接近法。學者們基本上是獨自地各搞各的學科,難以形成集體研究。

  地域研究怎麼做才好?在這裡主要提示兩點:⑴地域研究應以文明學領綱。如此才能帶動政法、經濟、社會、國際關係、人類文化等各學科,就研究對象的國際地域開展綜合研究。⑵需採用理工科學慣用的研究室體制,或利用智庫體制。如此才能組織各學科的人才形成團隊,以集體研究方式運用複合接近法,就一個一個的國際地域進行全方位研究。

  二、“地域研究”文明學領綱重釋世界

  前文說到應以文明學領綱地域研究。那麼什麼是文明?

  筆者給的文明的定義是:文明(Civilization)是在社會因果關係可以自我完結的大空間和長時間中,孕育而成的人的精神面和物質面的行為模式的複合體②。

  1,“大空間和長時間”:文明學創始人阿諾德·湯因比(A.Toynbee)(《歷史的研究》)定義道:“文明的單位應該是不牽連世界的其他部分也大體可以理解的空間和時間的範圍”,即“文明是因果關係的連鎖存在於自身的空間和時間範圍中的。比如不是英國那種國民國家(民族國家),而是西歐文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那樣的更廣範圍,因果關係顯而易見是自我完結的。”③

  回頭看東方,就是說,在東方有中華文明,這點學者們都沒有疑問。“中華文明”是日本學界使用的概念,越南學界使用“東方文明”一詞,還有“儒學文明”的說法。在世界史上,在世界史學界,以一國為中心的延續數千年直至今日而不衰的文明圈,衹有中華文明圈。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把日本單獨列為一個文明,不可盲信之。這本書不屬於學術著作,作者是顧忌了一下日本讀者的好感度。確切的說法應該是,中華文明圈中的“日本文化”,或說“亞文明”。

  2,“行為模式的複合體”:公文俊平(《情報文明論》NTT出版1994)指出:文明是“人的精神面和物質面的生活模式的複合體。”④

  3,定義的方法:綜合先行研究進行邏輯推理和歸納,推出假說,再通過實例研究證明其有效性。所謂“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胡適)。

  4,趙氏文明定義的意義:

  a,確立了國際地域這一文明研究的視野,以國際地域為單位的以文明學領綱的綜合研究將重繪世界文明圖鑒。這種地域研究又正符合當代世界的國際地域化的時代特質。當代世界在從“國民國家時代”向“國際地域時代”過渡,例如歐洲共同體的形成。這個過渡還沒有完成,而再下一步才是向“全球化時代”的過渡。人們常說的全球化時代還沒有實現,“天下大同”還衹是一個理想。

  順便說明一下“國民國家”的含義。在中國被翻譯成了“民族國家”,但是這一字之差就模糊了其準確的含義。“國民”的含義是:人不分民族、人種是特定國家的屬民,被要求認同並忠誠特定的國家。“民族國家”一詞僅僅是在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之後,才取代了“國民國家”成為了常用詞,不是科學性的概念。

  所謂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比如說在日本人中,在法律上和實質上及名詞上,都不存在琉球族、朝鮮族、漢族等稱謂,人人都衹是日本人。各類人在名詞上沒有民族稱謂,衹被稱為沖繩出身、元朝鮮人、華人。看看美國,也衹有白人、黑人、拉丁裔、亞裔、俄裔、華人、猶太人,沒有民族稱謂,你衹是美國人。

  所謂國民對國家的忠誠,比如說人人有向國家納稅的義務,有服兵役的義務。就是說國家要你去冒死,你也應該去。

  b,趙氏文明定義開發了文明的研究方法。文明學領綱的地域研究應著眼於行為模式的實證研究,通過行為模式的實證研究就可以證明文明的存在及作用。

  c,趙氏文明定義蘊涵著文明學學術體系的發展前景,如可派生國際文明論、政治文明論等學科⑤。

  5,簡述一下地域研究所需的國際文明論的若干定律:

  a,文明的相對性。文明不分優劣,文明和非文明的區別是原始和文明的區別。文明是多元的,世界是多樣的。

  b,文明的國際地域性。國民國家不構成文明的單位。比如東方有中華文明和日本文化。

  c,文明的傳承性。文明超時代傳承,體現在人的行為模式上。行為模式顯現於人在不知覺中反復重複的行為。也因此,行為有可預測性,行為模式有研究價值。

  d,文明的非理性。行為模式顯現於人在不知覺中反復重複的行為,就是說行為模式具有非理性,非利益動機的性質。國際關係論中的建構主義論、路徑依賴論所述事例多源於行為模式。

  e,文明的融合性。文明的衝突是融合的一種形式。文明在融合中興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