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河流縱橫,屬珠江上游西江水系的一部分。三江全縣地表水環境品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圖為雨後航拍之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城。(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作為香港的應急備用水源,被譽為粵港澳大灣區“一號水利工程”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日前獲國家發改委批覆,工程開工前所需核心要件全部完成。大公報記者9日從該工程指揮部獲悉,該工程總投資339億元(人民幣,下同),最快今年底全面開工,2023年前建成。屆時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以深層管道輸水方式形成113公裡“地下長河”,深圳公明水庫或預留引水入港綫路。工程將有效改變目前莞、深、港只從東江取水的單一格局,為供港水安全提供雙重保障之同時,也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戰略支撑。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該工程任務是從西江水系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缺水問題,提高供水保證程度;建成後將逐步實現西江、東江水源互補、豐枯調劑,退還東江流域及沿綫城市生態用水,並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
公明水庫或預留引水入港綫路
據最新規劃,該工程西起佛山順德的西江幹流鯉魚洲,東至深圳公明水庫,輸水綫路全長113.1公裡,其中幹綫長90.3公裡,渠首設計引水流量為80立方米每秒,相當於廣州“西江引水工程”的約兩倍。
其中,深圳分幹綫、東莞分幹綫、廣州南沙支綫的設計流量分別為30、15、10立方米/每秒,較之前該工程環評公示的數據分別減少約14%、40%、50%。業內人士告訴大公報,這新設計流量預留25立方米/每秒,或是為該工程沿綫城市的應急用水做更充分預備,同時還充足考慮廣州番禺區和香港的應急備用。
按設計方案,該工程設計多年平均引水量為17.8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為17.08億立方米,其中深圳、東莞、南沙分別為8.47億、3.3億和5.31億立方米。據悉,深圳公明水庫或預留引水入香港的綫路空間,意味著香港在目前有東江供水的基礎上形成水源“雙保險”。
地下輸水管深達60米
該工程估算總投資339億元,其中中央投資安排34億元,總工期約為60個月,預計將於今年底至明年初全面開工。在此之前,投資3.76億元的工程試驗段項目在公明水庫已先行啓動,為主體工程試驗新技術、積累新經驗。
該工程指揮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這不僅是廣東史上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綫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水利工程,還將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管道調水工程。大公報記者獲悉,工程全綫將采用地下深埋盾構施工與深埋管道輸水方式,在地下40米至60米空間建設“輸水隧洞”(隧洞式輸水建築物),最大限度保護大灣區生態環境,為未來發展預留出大量寶貴地表和淺層地下空間。
正因為如此,該工程設計建設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位於珠江口獅子洋段約10公裡長“海底隧洞”,水文地質環境異常複雜,需攻克諸多技術高地。該工程指揮部有關負責人稱,該工程將創下多項行業乃至世界紀錄,為國家再添一“超級工程”,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戰略支撑。
(來源:大公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