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舌尖上的內蒙古之涮羊肉
http://www.CRNTT.com   2018-08-23 00:25:21


涮羊肉的調料,從左至右分別為芝麻醬,豆腐乳和青料。(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呼倫貝爾8月23日電(記者 海涵)來到內蒙古,不可不嘗的美食當屬當地的特色羊肉。被放養在浩瀚草原上的羊群,吸收天地之毓秀、萬物之靈氣,肉質必是格外鮮美。而涮羊肉,則是品鑒原汁原味羊肉的經典吃法。

  關於涮羊肉,坊間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據說涮羊肉起源於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夥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肴。

  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涮羊肉也發生了與時俱進的變化。為了方便顧及到每個人的口味同時也有利於衛生,如今涮羊肉也出現了“分餐制”的形式,即每人面前放一個小鍋,各人根據自己愛好下肉菜等,頗為類似於豆撈。而這種形式的小火鍋早在漢代也有先例,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

  形式索然變了,但是靈魂依然印刻著蒙古族的基因。在任何一個以涮羊肉為主題的局里,羊肉必然是撐起“半邊天”的“道具”。在前三分之一的用餐時間里,服務員端上來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從羊腿肉到羊里脊肉,當來自羊的不同部位的肉輪了一遍之後,才到了綠葉青菜登場的時候。

  除了作為硬菜的羊肉的可貴品質之外,調料更是涮羊肉的點睛之筆。地道的內蒙人會告訴你,涮羊肉的調料必得是芝麻醬澆上豆腐乳再配上韭花。此外,還有一種堪稱“去羴神器”的小料——青料,大致是用芹菜葉等綠色蔬菜磨制而成,以此醬佐以芝麻醬沾肉,別有一番滋味。

  涮羊肉不僅味道鮮美,於身體更是大有裨益。《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有益精氣、療虛勞、補肺腎氣、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之效。唐代虛詵的《本草食療》中,記載「凡味與羊肉同煮,皆可補也。羊肉性溫,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粘膜,幫助脾胃消化;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酸軟以及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