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疆烏蘇玉米地裡種出“尼龍”
http://www.CRNTT.com   2018-10-28 10:41:48


  中評社香港10月28日電/“拉進去是一車玉米、秸秆,出來居然成了紡織材料。”烏蘇市西大溝鎮村民馬國義感到不可思議,最近兩個月來,自家地裡種的玉米不再當糧食、飼料賣,卻在生產尼龍等紡織材料的工廠裡找到了新角色。

  新華社報道,烏蘇市位於中國新疆西北的塔城地區,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重要城市,同時也是新疆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的重要產地之一。如今,烏蘇的玉米、小麥等作物又有了新用途,成為紡織品原料。

  變化始於2016年上海凱賽生物新型紡織材料項目落戶烏蘇。

  總部位於上海的凱賽公司是一家專門以生物製造方法替代石油化工傳統途徑生產特種單體化學品或聚合物新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起,凱賽與烏蘇市簽約,在烏蘇化工園區開工建設化纖產業園,聚醯胺和二元酸等材料是該園區的主要產品。

  “聚醯胺就是尼龍,傳統的尼龍是通過石油基材料提煉製造的,”凱賽(烏蘇)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洪波介紹,“我們的聚醯胺使用生物基材料,綠色、環保、可再生。原料就是農民地裡的玉米、小麥和秸秆,一年預計可以收購三四十萬噸。”

  秋收以來,馬國義兩個月裡幾乎天天開著卡車來往於鄰近的幾個村子和工廠,不但把自家作物賣到工廠,還組織了車隊替鄉親們運糧,掙外快。

  “我們村裡兩千畝地,大多種的是玉米。以前種玉米一畝地頂多掙六七百元,還怕賠錢,現在賣到工廠能掙一千多。”馬國義說,“以前怎麼也想不到,尼龍也能從地裡‘種’出來。”

  如今,凱賽烏蘇園區的大量產品訂單都來自歐洲。“烏蘇在中歐班列鐵路沿線,區位優勢明顯。”王洪波說,“我們的客戶大多來自德國等工業基礎雄厚的國家和地區。”

  曾經,駝隊載著東方絲織品穿越瀚海、草原,沿著古絲綢之路運往歐洲;如今,從烏蘇出發,順著新亞歐大陸橋遠銷歐洲的生物基紡織材料正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新名片。

  中國政府2017年發布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強調,要提高生物製造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取得對石油路線的競爭優勢,實現規模化生物法生產與應用。

  “相比石油化工,生物製造還是小產業,但生物基材料的廣泛應用正逐漸成為趨勢。”王洪波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