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化台獨”歷史課綱的文化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18-12-10 00:14:17


 
  二、“去中國化”歷史課綱的惡果延續至今

  台灣歷史課綱在“去中國化”道路上這種“三級跳”的過程,正是台灣社會“去中國化”過程的縮影。我們不難看出,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具有“台獨”傾向的執政者,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三任台灣領導人持續發力推進,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同時,民間特別是知識分子中的分離主義思想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特別是這類知識分子進入權力階層或與政治權利相結合,將這種思想訴諸於教育、文化事業,則對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產生廣泛的影響,杜正勝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另一方面,島內雖然在政治上、文化上都不乏反對“台獨”的有識之士,但他們力量有限,這也是“去中國化”思潮得以不斷張揚而難以遏制的原因之一,而國民黨執政在課綱問題“退”的努力,大概是二十多年裡試圖阻擋整個台灣滑向“文化台獨”的唯一一次體制性的大動作,其失敗也正暴露出國民黨自身的弱點和積弊,馬英九和國民黨讓人失望有其必然性。

  歷史課綱所反映出來的台灣中學教育“去中國化”傾向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的結果之一,就是造就了台灣青年一代中出現的“天然獨”或“人造獨”現象,對於整個台灣社會分離主義思潮發展也有廣泛的影響。在新升級課綱的規範和影響下,這種狀況還將繼續發展。無論是對於現在的兩岸和平發展還是今後的兩岸統一,這都是不可小視的思想障礙。即使是兩岸統一了,也無論是兩岸和平統一還是非和平統一,後面的事還會少嗎?香港的前車之鑒值得深以為戒。課綱所滲透的史觀體系必須脫胎換骨地予以改造,然而,就目前島內的情況而言,以其自身的力量實現這種改變又是不可能的。

  長期以來,大陸方面對於課綱這類“文化台獨”問題也有警覺和批判,但與對待政治上的“台獨”表現如“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等相比,重視的程度和批判的力度都明顯差了很多,而且批判也主要是即時性的政治批判,文化層面、學理層面的深入分析不足,宣傳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更缺乏長期持續的跟蹤關注、研究和應對。過去二十多年裡,特別是國民黨執政的八年裡,兩岸交流持續發展,來大陸就學、就業和參觀交流的台灣青年數以十萬、百萬計,但因為我們有“尊重”文化差異、避談“敏感話題”的陳規,所以規定台生免修“政治課”,對於國家認同的問題避免正面觸及;大陸社會各界普遍參與、廣泛開展的兩岸交流中,一般性的陪同接待和專業性的交流切磋較多,極少涉及歷史觀、國家觀這樣政治性的話題,中小學等普通教育界的交流也不例外,這樣的文化交流固然促進了兩岸民眾的交往與感情聯繫,但對於“文化台獨”鬥爭的作用則不明顯。另外,對於島內課綱與教材,也存有“鞭長莫及”的自我懈怠與安慰,缺乏積極作為的信心和謀劃。這些都使得對課綱等“文化台獨”的鬥爭雷聲大雨點小而難以持久深入的局面。

  在當前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台獨”分裂勢力動作頻頻的形勢下,對於“去中國化”歷史課綱的危害性我們要高度重視,在繼續進行政治批判的同時,要加強文化批判,加強對台灣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正確歷史觀、國家觀的宣傳教育。以與大陸的聯繫而言,台灣青少年有三種群體:一是在大陸長期生活的台灣青年,包括在大陸各類學校就學的台生特別是高校台生,在大陸工作的青年台商、教師及其他人員;二是來大陸短期交流的青少年團隊或個人;三是島內青年群體。第一、二兩類都與大陸有直接接觸,而且第一類時間較長,應該與他們有更多的深入交流;第三類在人數上是大多數,因為空間阻隔交流不便,如何有效地做好他們的工作是更艱巨也是不容忽視的課題。大陸方面必須根據這些具體情況,立足長遠,區別對象,全面謀劃,主動作為,多措並舉,遏制和抵禦課綱“文化台獨”的惡劣影響。

  三、如何在文化方面抵制和消除“去中國化”課綱影響的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對台灣高中歷史課綱的專業性研究與分析。可以組織歷史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學者參加,對其中的“去中國化”傾向從學理上進行深入的分析,澄清史實,辨明是非。對於課綱中涉及原民史觀、南島語系、明鄭政權性質、清朝治理政策以至國民黨治理得失等問題要著重研究分析。可邀請台灣學者包括持有不同意見的學者參與研究。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專題或綜合的學術研討活動。研究成果除了形成專業性的學術論文以外,還應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進行相應的宣傳,擴大影響面。

  第二,組織兩岸學界合作開展中國史研究。這一研究自然包括台灣史、兩岸關係史等領域。前年出版的《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就是兩岸近代史學界五十多位學者合作撰寫中國斷代史的成功案例,在其他歷史研究領域自然也可嘗試,從而為兩岸學界史觀對接和合編歷史教科書夯實基礎。特別是對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專題研究,可以有選擇地多加開展。在選題上,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種是容易切入並取得共識的,例如抗日戰爭史特別是其中的中國遠征軍史、台灣民眾抗日史等;一種是對認識兩岸關係中比較重要的階段或事件,例如早期大陸對大陸移民、台灣光復等。在研究中,應充分利用兩岸各自擁有的資源優勢,發揮檔案、史著以至歷史見證人的作用,做好史料的整合與利用。

  第三,編寫權威的台灣史和兩岸關係史教材。無論是從當前的反對“文化台獨”的鬥爭而言,還是從兩岸統一以後的台灣歷史教育來看,這都是重要的基礎工作,應該抓緊著手進行。應注意針對“台獨”課綱的錯誤觀點,通過教材編寫正本清源,抵制和消除其影響,應當注意吸收台灣現有教科書在編寫體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優點,適合台灣青年使用。兩岸語文教材已有合編本印行,嘗試兩岸合編歷史教材雖然困難較大,但仍需要也可以積極嘗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局部到整體逐步開展。台灣出版業比較活躍,台灣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許多人對“台獨”課綱持反對態度,大陸與台灣學者聯合編寫中國歷史特別是台灣史教材並在台灣發行,還是應該爭取的。

  第四,重視文藝作品的作用。積極創作和推介反映正確歷史觀的優秀影視、小說、詩歌、戲曲等文藝作品,與島內文藝工作者合作拍攝反映兩岸歷史文化淵源和重大歷史事件的電視紀錄片、影視劇,並爭取在島內主流媒體播放,對台灣民眾開展“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教育和輿論宣傳。兩岸合拍的十四集人文歷史電視紀錄片《過台灣》第一次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比較全面、系統、相對完整地敘述了台灣三百多年的歷史。《英雄鄭成功》、《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施琅大將軍》等電視劇對於台灣史和兩岸關係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給予藝術表現。這類作品應該多攝製,多播放,多宣傳,爭取讓更多的台灣青年從中增進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瞭解。

  第五,加強對常住大陸青年台胞的中國史教育。根據目前兩岸來往交流的實際水準,針對台灣教育造成的青年中國歷史觀念缺失,過去對台生長期實行免修政治課的規定應當適當調整。作為第一步,可以考慮招收台生的高校將台生修讀一定中國歷史課程納入教學計畫,台生比較集中的學校應為台生專門開設中國史課程。台聯、台商協會以及有關學會等團體應面向常住大陸台胞特別是青少年舉辦有關中國史、台灣史和兩岸關係史的講座、參觀等學習活動。

  第六,在兩岸青年交流中安排歷史文化研習活動。全國台聯近年舉辦的“台胞學子台灣史研習營”,通過名家講學、現場研討、問答互動等多種形式,幫助學員瞭解台灣歷史脈絡和真實面貌,就是這方面的成功嘗試。去年研習營期間,還專門舉行了“台灣歷史課綱的謬誤及其危害”研討會,多位兩岸學者與現場近百余名學生在互動中分析台灣歷史課綱,還原事實真相,辨別史觀是非,受到了台灣青年的歡迎。類似這樣對中國史包括台灣史的學習活動還可以採用多種適合青年人的形式開展,例如舉辦知識競賽、研討班、讀書會、專題報告、徵文等。這些活動,既可以專門組織,也可以在大型交流活動如台灣青年夏令營或冬令營、台胞團隊來訪中穿插安排。

  第七,積極開展兩岸中小學歷史教師交流。雙方可以通過切磋教學方法,分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內容,在交流中求同化異,增進對歷史教育的共識。在開展教學方法的交流的同時要注意歷史觀念與教學內容的交流。要幫助大陸方面教師瞭解台灣歷史教學包括教材課綱情況,對於台灣課綱及教材中存在的錯誤史觀有正確的認識,在與台灣教師的交流中積極開展正確史觀的宣傳。

  第八,重視發揮主流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的作用。可以面向台灣青年開設歷史教育專刊、專欄、專用頻道,刊登、播放相關新聞、文件和學術論文,刊登播放中國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組織專業力量通過史話、答問、圖片、影像、歷史故事等生動活潑的形式,介紹史學研究、考古、文博等方面的發現,講好中國歷史故事,開闢互動式的專欄、信箱為台灣青年釋疑解惑,增進對中國歷史的瞭解和正確認識。要重視微信公眾號等新型媒體形式的作用,加強對台灣青少年特別是生活在島內的青少年的宣傳與聯繫。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無論台灣當局怎樣篡改歷史,都無法割裂兩岸的歷史和文化連結,我們應當滿懷信心地去做好這些工作,爭取兩岸最終實現統一的美好未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1月號,總第25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