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古老非遺漸成扶貧生力軍 文化旅遊實現共贏
http://www.CRNTT.com   2018-11-22 11:09:41


 
  “融水分學堂向苗族綉娘、中學學生以及村屯留守婦女傳授苗綉技藝,在傳承文化的同時,更讓留守婦女掌握了手藝,為脫貧增收打下了基礎。”柳州市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主任林園介紹,“目前,‘非遺學堂’在三江先後開展了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三江農民畫、中渡草編、扎染、錦桂樓桂餅製作技藝等特色民族文化主題培訓,累計培訓學員近300名。如今,三江同樂鄉年均銷售侗族刺綉產品已愈2萬件,年均產值500萬元以上,帶動農民增收200多萬元,其中88戶貧困戶352人增收50餘萬元。”

  有了好手藝的貧困群眾,逐步實現了“守著娃、綉著花、養著家”的願望。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駐山西忻州(靜樂)傳統工藝工作站聯合當地婦聯,推廣“企業+貧困婦女”模式,當地多家企業組織貧困婦女參與手工產品設計、製作和包裝,企業接受訂單後將任務分配,婦女姐妹們將訂單任務領回家,閑暇時間即可完成產品。繁峙縣晉綉坊的刺綉作品在恭王府展覽期間,現場洽談簽約價值2.8萬元的“福袋”訂單500個、價值5萬元的“天下第一福”綉品100幅、價值1.8萬元的打籽綉小戲裝100套,一天之內完成9.6萬元的訂單。通過企業引領帶動,380餘名貧困婦女居家就業,人均月增收1500餘元。

  搭建平台打通“梗阻”

  實際上,貧困群眾通過政府和企業培訓掌握了好技藝,但如果生產的產品缺乏好渠道、好運營、好市場,也會對脫貧的效果產生影響。不過,貧困戶通常只埋頭幹事,缺乏市場開拓的意識和能力,如果不能很好打通非遺產品的銷路“梗阻”,勢必會削弱群眾的積極性。

  今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准扶貧的通知》,提出要加大貧困地區傳統工藝振興力度,支持貧困地區探索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搭建貧困地區傳統工藝產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