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理性看待融資總量起伏
http://www.CRNTT.com   2019-01-23 09:38:43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電/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社會融資規模全年增量為19.26萬億元,比上年少3.14萬億元,12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9.8%,增速比上年低3.6個百分點。

  人民日報發表記者歐陽潔評論文章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回落已引起社會關注。一些人擔心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的持續下滑,可能難以為實體經濟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支持。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實體經濟難有持續較快的發展。那麼,社會融資規模究竟夠不夠?應當看到,去年全年廣義貨幣M2平穩增長,增速達到8.1%,為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創造了較為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6.17萬億元,同比多增2.64萬億元。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平穩較快增長。不僅貨幣信貸穩步增長,債券市場也開始回暖,債券融資顯著增加,全年企業債券淨融資2.48萬億元,比上年多2.03萬億元,各種渠道資金匯集起來,為實體經濟提供了相對充足的資金支持。

  文章認為,看社會融資規模,不單要關注量的增減,也要看結構的變化。數據顯示,在去年社會融資規模中,新增人民幣貸款占比達到81.4%,創2003年以來新高,而表外融資大幅萎縮,表外資金逐步規範回歸表內,特別是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台的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規模下降較多。應當說,這是強化表外融資監管,嚴格管控房地產、地方隱性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強監管政策,以及一系列其他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

  社會融資規模總量的修復和結構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量”一時起伏只是調整期的陣痛,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堅持嚴監管和穩增長的平衡協調,繼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在防控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資金不應大水漫灌,而應配合經濟結構調整,從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和產能過剩行業調節進入到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過去一段時間,社會融資規模總量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金融監管始終沒有動搖、放鬆,促進金融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也讓金融體系自身逐步祛病除屙、強身健體。然而資金如水,逐利而行,一旦放鬆監管,資金就可能漫開到各個角落,還有可能再次進入高風險項目。這樣一來,前期治亂象的成效可能會喪失,金融機構強本固基完善公司治理、築牢風險屏障、業務回歸本源的種種努力也可能前功盡棄。

  文章指出,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還要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數據顯示,1月7日,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迅速下滑,降至近年來的新低,說明銀行體系內沉澱了大量的資金。要讓這些資金真正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還需要“引流”。現在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與民營、小微企業的風險、盈利現狀不匹配。銀行只有轉變、提升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充分利用新技術、新體系、新標準才能有所突破,從而使金融和實體經濟間的閘門真正打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