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9年經濟“減速增質”向縱深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9-03-20 08:41:42


 
  兩個“首次”

  (一)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在經濟承壓的大環境下,就業形勢嚴峻,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就業”作為“六穩”的首位,《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表明“保就業”將成為今後政府工作的重點:“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只要就業穩、收入增,我們就更有底氣”。

  對此,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2019我國經濟仍將面臨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導致的下行壓力,經濟運行具有不確定性,保就業意味著穩增長的優先級別很高。另外,就業也和民生相關,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就業優先首次置於宏觀政策層面,體現了政府的“以人為本”執政理念。未來就業壓力還可能來自於:第一,通縮風險漸行漸近,工業企業面臨盈利收縮的挑戰,此前受益於供給側改革與油價上漲的上游原材料行業首當其衝。實際上,1月部分上遊行業價格已經通縮。第二,地產周期下行對建築業就業的衝擊。目前建築業高景氣度與新開工增速處於高位有關,隨著房地產市場降溫與房企融資壓力增大,這種高周轉策略難以為繼,新開工增速與建築業景氣度下行後,建築業就業形勢將面臨壓力。第三,2019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增加,就業壓力較大。第四,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下滑,中美貿易摩擦也存在不確定性,貿易企業就業壓力比較大。

  據了解,為了實現就業優先的目標,《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出多項穩定和擴大就業的具體舉措:一是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二是對招用農村貧困人口、城鎮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的各類企業,三年內給予定額稅費減免;三是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用於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四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

  (二) 提出“競爭中性原則”。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公平競爭”,包括“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堅持公平競爭原則”,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繼續強調了“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更是提出“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在要素獲取、准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

  “‘競爭中性原則’這一來自OECD國際組織並得到全球廣泛認可的規則,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充分說明中央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黃志龍表示。

  “我國目前市場化改革的關鍵難點之一是國企的市場化改革,其實質與競爭中性的內涵是一樣的,也就是降低國企的特殊地位,讓民企與國企能夠公平競爭,這一方向至少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已經明確,但是落實難度一直很高。” 華爾街見聞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國際通行的“競爭中性”的內涵是,任何企業不因所有權而處於有利或不利的地位,從各國來講,主要針對的是國有企業相對民營企業存在的競爭優勢。就具體措施而言,主要包括監管政策中性、稅收中性、融資中性等。他進一步表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的包括“在要素獲取、准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與國際標準的要求基本一致,期待2019年能夠有實質性的進展。

  “減稅降費”超預期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和去年的‘聚力增效’相比明顯偏寬鬆,力度明顯加大。”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芹芹認為,這個表述類似2015年的“加大力度”和2016年的“更加積極有效”的結合體,既要像2015年那樣加大力度(當時擴大赤字、鼓勵ppp和政府產業基金),但也不能再走當時偽PPP違規債務擴張的老路。

  “‘加力’的主要表現是2019年赤字率為2.8%,比2018年高出0.2個百分點,財政赤字總規模達2.76萬億元,比2018年增加3800億元。”黃志龍表示,從整體來看,2019年安排財政赤字規模雖然不如市場預期,但《政府工作報告》認為這是“為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風險留出政策空間”。

  事實上,市場不應僅僅關注赤字的規模,更應注意到“減稅降費”的相關措施。據了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兩萬億元”的目標,這一減負力度可謂超出預期。對比2013年~2017年“營改增”等政策五年累計減稅規模3萬億元,2018年減稅降費規模是1.3萬億元。2019年減稅降費的規模接近過去六年的一半,減稅降費的力度空前。

  “如此大力度的減稅降費”, 連平表示,一方面有助於增加工業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的利潤;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增強企業經營的信心,將給企業活力提升注入強大動力。企業作為經濟中最重要微觀主體,其活力的提升無疑將對穩增長、保就業、提收入等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來源:金融時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