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交流與“大陸形象”建構——“知陸反陸”現象解析
http://www.CRNTT.com   2019-04-24 00:20:37


 
  (三)“中國夢”與“台灣夢”的割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其核心是民族夢,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它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夙願。因此,實現“中國夢”,需要全中國人民包括台灣同胞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以及共同分享。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在台灣,長期“去中國化”的惡果,使得“中國夢”在台灣主流社會越來越失去聲氣相求的輿論環境,“台獨”勢力所宣導的以“台獨”為終極訴求的“台灣夢”,更具有現實的迷惑性。他們標榜台灣主權、安全、民主、人權的“政治價值”,追求“台灣認同”,這與大陸宣導的包括兩岸同胞在內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實現國家統一的“中國夢”相斥相悖,有著非常大的思想差距,從而自然割裂“中國夢”與“台灣夢”的關係。這種危險的“台灣夢”將台灣利益擺在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相衝突的位置,於台灣已是噩夢,於整個中華民族亦非福音。

  (四)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以及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是台灣詆毀的目標。

  中國傳統文化賦予兩岸中國人大致相同的精神內核,這使得兩岸中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兩岸長期隔絕對峙以及不同的政治制度,的確又造成兩岸社會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大陸經過幾代人積澱總結,形成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台灣人民從“白色恐怖”中走出,但反共思維的冷戰餘緒及台獨反中的意識形態深深浸潤其中。毋庸置疑,民主體制已經內化為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大陸人看台灣,多放大其“民主亂象”而否定之;台灣人看大陸,多以“威權”、“專制”詆毀之。

  客觀分析台灣統獨力量的嬗變軌跡和現實,可以肯定的是,較大比例的台灣人並非是“台獨”思想的堅實擁躉,影響其對兩岸關係態度的更主要的是來自於對“統一”前景的莫名疑慮和恐懼。由於兩岸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差異是一種本質差異,屬於絕對“異己”元素,因而成為陸台之間最大的區隔因素,無論我們承認與否,它始終是影響兩岸民意與政治的至為關鍵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制度會沿著制度的邊牆製造出迥異其趣的政治文明,自然而然地也會製造和強化壁壘分明的文化認同。

  五、一個全新的正面的親善的“大陸形象”正在隱然成形

  2018台灣“九合一選舉”前夕,台灣民意基金會公佈民調,49%台灣成年人對大陸有好感,44%表示反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對大陸有好感的人更首度超越反感。正如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所分析的那樣,“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是個非同尋常的信號。〔26〕剛剛落幕的“九合一選舉”以民進黨的慘敗告終,我們看到,選舉的現實與民調同步,台灣民意的天平重新回歸“九二共識”與“兩岸一中”。究其原因,固然與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造成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綠色執政連續推出不得人心的政策造成極大民怨,以及台灣人又開始懷念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和諧共生的局面有相當大的關係;然而變化背後的真正動因,則是大陸自身發展進步所展示的生機與活力,以及正確的對台政策所發揮的效力。台灣人從祖國大陸的發展中看到了希望與未來,開始自覺將自己以及家庭的命運與祖國大陸緊緊綁在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27〕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對外發佈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報告顯示,4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巨變。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衹有3679億元,2017年站上82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2.3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2017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606億元,比1991年增長122倍,年均增長20.3%。中國研發經費總量在2013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40年來,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占世界1/5的人口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全面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公共衛生事業成就矚目,“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28〕這些巨大成就為世人所矚目,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中共對台政策贏得好評。尤其是2018年2月28日《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稱“31條”)正式發佈實施,這些措施的出台立刻引發了台灣媒體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指出這是大陸向台灣同胞提供的“力度空前”的同等待遇政策,更認為這些措施將促進兩岸的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島內民調也顯示台灣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同大陸的這次“大動作”。一年來,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大力度推進“31條惠及台胞措施”的落實工作,在文化、金融、社會交流及落實同等待遇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正是大陸的建設成就以及對台政策與民意共振,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相信假以時日,隨著中國自身建設的日益完善,以及對台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一個全新的正面的親善的“大陸形象”將會呈現並釋放能量。台灣民衆對大陸形象的認同也將不斷增強並發生根本性變化。

  註釋:

  〔1〕本文是國家基金項目《跨兩岸傳播中的“大陸形象”建構研究》(編號14BXW057)的階段性成果。

  〔2〕中大研究:港青視內地交流團為“廉價旅遊”參加後對內地更悲觀,http://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180622-869326。

  〔3〕張耕維:《為什麼台灣人“現在”不認同“中國”呢?》,《台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台灣》兩岸徵文選粹3,台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138頁。

  〔4〕時代話題編委會:《回到大陸的那一天·出版緣起》,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5〕邱彰吾爾開希《兩岸兩說·針鋒相對》,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6〕李永得徐璐《歷史性·大陸行》前言,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

  〔7〕範立達《中國——熟悉的陌生人》,載萬瑞君《欲望中國——你應該瞭解的新中國人》,台北:智富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3頁。

  〔8〕陳孔立《“台灣人”群體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台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3期。

  〔9〕參閱孫璇《台灣網絡政治參與的興起及其對政治生態的影響》,《理論探索》2016年第3期。

  〔10〕《台灣開放陸客赴台十年蔡英文上台前後反差巨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130741693629596&wfr=spider&for=pc。

  〔11〕“陸客”的不文明行為被抓包,包括愛大聲講話、不排隊、愛在景點刻字、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等。

  〔12〕《國家統計局發布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2.3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9/content_5317294.htm。

  〔13〕這些事件諸如2006年世界青少年運動會“搶旗風波”、2009年高雄世運會旗幟事件、2010年東京電影節中國大陸代表團退賽事件、2013年歌手張懸揮旗事件、2016年周子瑜事件、頻繁發生的涉及體育競技賽事的對抗博弈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第55屆金馬獎傅榆涉獨事件等等。

  〔14〕參見拙文《移動新媒體對台灣民意形成的影響及因應策略——以台灣年輕世代民意為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年1期。

  〔15〕大約2005年前後,台灣島上最大的BBS(電子布告欄)批踢踢,相繼成立如“八卦版”(Gossiping)與“中國工作版”(WorkinChina)等多個與中國相關的版面。“翻墻”而來的大陸網民與台灣網民之間動輒掀起“罵戰”,兩岸網民在虛擬空間裡最易惡化彼此的情緒。

  〔16〕《調查顯示台灣人視大陸人為生意夥伴》,https://news.sina.com.cn/c/sd/2009-07-17/133118242984.shtml。

  〔17〕張耕維:《為什麼台灣人“現在”不認同“中國”呢?》,《台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台灣》旺報兩岸徵文選粹3,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141頁。

  〔18〕馬英九吳敦義均堅持兩岸統一應遵循“德國模式”,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說“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龍應台亦謂“海峽兩岸,哪裡是統一與獨立的對決?對大部分台灣人而言,其實是生活方式的選擇。”她并喊話稱“請用文明說服我”。他們的觀點在台灣具有相當大的代表性。雖說此種觀點具有很大的蠱惑性,但對這些尚具有“大中華意識”的台灣人的逆耳之言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亦非明智之舉。

  〔19〕露辛達·赫德佛斯著,郭寶蓮譯《禮貌的力量》,台北:商周出版,第11-18頁。

  〔20〕《聯合國全球國民素質排行》,http://news.qq.com/a/20151020/011165.htm。

  〔21〕例如台灣反服貿藝人陳升“等你們(大陸人)上厠所會關門的時候,我再和你們談統一”之言論。

  〔22〕《論語·為政》。

  〔23〕賽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187頁。

  〔24〕陳孔立:《兩岸之間的文化衝突》,《台灣研究集刊》2014年第1期,第1頁。

  〔25〕見拙文《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差異性因素探析——從兩岸共通意義空間說起》,《閩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

  〔26〕《民調:台灣民衆對大陸好感首度超越反感》,https://news.sina.com.cn/o/2018-06-19/doc-iheauxvz3950354.shtml。

  〔27〕央廣網評論: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http://mil.k618.cn/news/201710/t20171017_13736700.html。

  〔28〕《國家統計局發佈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9/content_5317294.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4月號,總第25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