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中國核技術應用已在輻照加工、核醫學、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保持較高發展速度,特別是近年來,年增長率均超過20%,年產值達數千億元。
此外,中國核能領域的法制建設也在完善中。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張建華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作為核領域的基本法,已經列入國家正式立法計劃。該法律經過30多年的起草工作,即將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有望年內頒布出台。另外,備受關注的《核損害賠償法》《核安保條例》《乏燃料管理條例》《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等一批涉核領域法律法規正在抓緊制訂。
核電重啟背後是廣闊的市場。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全國核電將投產約3000萬千瓦、開工3000萬千瓦以上,2020年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據此預計,每年將開工6台至8台核電機組。若以每台投資100億元至200億元計算,投資規模高達千億元。
當前,中國已成為少數自主掌握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按照中國核電發電量平均占比接近目前全球核電發電量平均占比10%測算,考慮到中國核電裝備國產化製造能力完全可以滿足核電發展需要,預計2035年前後中國核電裝機規模可達1.5億千瓦左右,核電在中國清潔低碳能源構成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
不過,考慮到此前世界上幾次較大的核事故,中國發展核電仍然要以安全為前提。“國家核安全局將集中組織開展一次非例行專項核安全檢查,確保各類核與輻射設施的安全。”劉華表示,《核安全法》的頒布為實現核能利用的持久安全和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核安全法規標準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制修訂工作大幅加快。“要始終把安全放在核電工作首位,加強核安全文化建設,落實核安全責任,健全安全體系,持續提升核電安全水平。”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