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創新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9-09-01 08:55:12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中國傳統地區產業發展路徑多遵循土地融資、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債務償還的循環模式。但由於政府過度依賴土地經營、對產業發展缺乏有效的調控以及“條塊分割”等原因,園區普遍存在過於分散、專業化的服務性企業和機構相對不足、園區內的企業缺乏功能上的產業聯繫和專業分工等問題。

  經濟日報發表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賀培育文章介紹,具體而言,一是產業與城市發展不平衡。由於缺少城市資源的支撐致使部分產業園區出現空心化現象,產業園區與居民區在空間上大都處於分離狀態。

  二是生產製造與服務業發展不平衡。傳統園區主要是生產製造企業的集中,其與製造業相匹配的金融、技術、物流、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及居住、教育、醫療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滯後,配套服務設施以及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難以帶動園區價值鏈的延伸與拓展,也難以完成產業生態圈的轉型。

  三是園區的組織結構和生態系統優勢發揮不充分。許多園區內缺乏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的聯繫以及在誠信合作基礎上形成的社會聯繫網絡,普遍呈現出企業集聚的空間狀態,尚未形成基於互聯網意義上的淡化地理區域位置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要素的流動與共享不足,集聚效應受到削弱。

  四是產業園區的產業定位不明確,特色化、專業化不突出,缺乏突出的產業優勢。產業園區對於區域品牌的形成機理和內涵模糊,區域特色、資源優勢與企業產業基礎結合的合理性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打造的區域品牌尚未真正形成價值。

  打造“產城融合”新典範

  文章提出,推動產業園區規劃建設與城鎮化相結合,傾力打造“產城融合”新典範。產城融合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協同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明確了產城融合的任務與原則,並設立了一批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2019產城融合高峰論壇召開,在“產業地產”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空間”的概念,以真正服務企業創新發展與城市空間的利用。

  產業園區的發展應與城市化進程相適應,合理規劃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根據要素進行產業對象整合和產業布局。導入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融入國際高端產業鏈、消費鏈和高新技術,促進園區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的協調,解決園區空心化、重複化問題,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城鎮化發展,塑造城市產業價值。同時,產業園區的規劃應與區域一體化、扁平化和去中心化趨勢相適應,實現產業集群的跨區域合作,實現區際創新要素共享和獲取互補性創新資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市群經濟活力的發揮。特別是根據地域特點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形成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層次合理的產業園區,比如樞紐型城市、產業功能城市、旅遊功能城市、特色小鎮和街區等形態,促進各產業功能區及園區高質量、品牌化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