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外交風雲》厚重主題柔軟表達,正劇也動人
http://www.CRNTT.com   2019-09-25 15:34:45


 
  《外交風雲》的故事線從新中國成立前夕開始,一直寫到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截取這個時間段並非偶然。馬繼紅說,其實初稿的劇本時間線一直延續到了1997年香港回歸,“但經過和專家們的討論,也認為近三十年的外交史部分自己寫得不夠透,最後決定只截取目前的時間段。”故事從收繳美國駐沈陽大使館電台講起,就是馬繼紅在吃透了新中國外交史後為全劇打下的一個基調,她希望在如實表現新中國外交關係一步步建立的過程中,糾正大家對於歷史的不少誤解,“現在一般談中美外交關係,都是從尼克松訪華開始說起,實際上我想講我們與美國的交往從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開始了。”

  另一個最重要的改變,是她對劇中主角的判斷。“我們過去談新中國的外交,一直都是以周恩來總理為主線,但我經過研究了解到的事實是,在新中國外交史的發展過程中,毛澤東主席才是真正的主角,是他對於國際關係的判斷和決策,驅動著周恩來總理的一系列外交行動,因此在這部講述新中國外交的劇裡,毛主席作為絕對的男主角出現,周總理則是男二號的角色。”

  ■宏大主題不乏情感溫度

  在劇評人韓浩月看來,《外交風雲》在同類題材中不可多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體現出一種難得的氣質”,“這種氣質簡單地說,就是目標鮮明、訴求單純、創作求真,既有主旋律作品的內在正氣,又有市場化作品的柔軟表達,盡最大可能地把觀賞性與歷史價值融為一體。”

  馬繼紅透露,《外交風雲》實現了讓“一家三代人一起追劇”的初衷,是正劇在敘事表達上的突破,也是她在做過主旋律劇後一個深刻的體會,“正劇和嚴肅劇應該能夠得到不同層面、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歡,我們很多時候不應該埋怨年輕人不看正劇,而是應該反思我們的電視劇展示了什麼樣的內容。”馬繼紅表示,口號式的表達並不能打動年輕人,我們需要給年輕人正面的、有營養的大餐,不是快餐文化,而是實在的“觸及心靈的東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