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類減貧史上最偉大的篇章
http://www.CRNTT.com   2019-09-28 08:08:59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壯麗七十年,彈指一揮間。

  短短七十年,減貧七億人。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曾由衷贊嘆道,“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

  海倫•克拉克的贊嘆,是因為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奇跡。

  中國減貧有多輝煌,中國扶貧就有多艱辛。

  如今曾生活在中國農村80歲左右的老人,兒時幾乎都有過挨餓受凍的經歷。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在舊中國再常見不過了。

  新中國成立讓億萬人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讓全國3億多無地農民獲得了寶貴的土地,根除了導致人民貧困的制度因素。

  1950年到195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8%,億萬人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但當時由於生產低效等原因,直到改革開放前,廣大農村群眾生活仍然艱難,吃不飽飯的人在全國農村比比皆是。

  按我國當時家庭年人均收入低於150元人民幣屬於貧困戶的標準,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超過2.5億,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33%。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逐步全面推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78年至1985年,全國農民人均糧食產量增長了14%,人均純收入增長了297%。農業土地產出率大幅度提高,農村貧困狀況大幅度緩解。全國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迅速下降到1.25億人,平均每年減少178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14.8%。

  這時,中國農村的貧困問題由制度約束轉向區域約束和能力約束,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

  1982年,國家啟動“三西”(甘肅定西、河西,寧夏西海固)專項扶貧計劃,1986年成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1994年以後先後頒布實施《國家扶貧攻堅計劃》和兩個為期十年的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持續推進扶貧開發。到黨的十八大前夕,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2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增長11%,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然而,貧困問題仍未從根本上解決,扶貧仍有許多“硬骨頭”。

  “三西”就是“硬骨頭”之一。

  “三西”為何那麼窮?不是因為人懶,而是因為自然條件過於惡劣,嚴重缺水、靠天吃飯的問題長期未能解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扶貧脫貧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