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理性看待經濟數據的兩面性
http://www.CRNTT.com   2019-11-01 08:46:33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今年八月份之前,市場曾一度憂心忡忡,擔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之後有可能“一瀉千里”。然而,破“7”之後,海內外迅速吸收了破“7”造成的衝擊,外匯市場運行平穩,“低買高賣”的匯率穩定器的作用正常發揮。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近年來境內公司和住戶部門增加了海外資產配置並加快了對外債務償還,從而改善了民間貨幣錯配,緩解了市場的貶值恐慌。

  季度國際收支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民間對外淨負債為2.37萬億美元(即不含儲備資產的國際淨頭寸),相當於年化名義GDP的21.9%。“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匯率意外下跌,觸發了市場“藏匯於民”和“債務償還”的逆向調整。2015和2016年,剔除估值影響的外匯儲備資產,每年淨流出三千多億美元,人民幣匯率一路跌至“7”附近,外匯儲備餘額離破“三萬億”也僅一步之遙。2016年年底,市場掀起了“保匯率”還是“保儲備”之爭。

  但外債還掉了也就還掉了,不可能永遠還下去,資產多元化配置也不會無休無止,境內企業和家庭不可能把所有資產都配置在海外。經歷了前期深幅調整後,到2019年6月底,民間對外淨負債降至1.20萬億美元,相當於年化名義GDP的8.8%,占比較“8•11”匯改前回落了13.1個百分點。

  前些年的資本集中外流、儲備迅速減少、匯率較快下跌,在當時看來是一件壞事,表明中國金融對外開放遭遇了挫折;但以此換來的民間貨幣錯配的改善,加之前期人民幣匯率一定幅度的回調,卻大大增強了市場對於匯率波動的容忍度和承受力,進而也堅定了當局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的信心和決心。這才有了八月初匯率破“7”這次情理之中、預料之外的調整。由此看來,前期的外匯形勢逆轉又是件好事。這就是矛盾對立統一的“辨證法”。

  市場似乎總也不會消停:剛剛擺脫匯率破“7”的擔憂,現在又陷入了經濟增速破“6”的焦慮。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實際增長6.0%,為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最低。市場看空情緒由此滋生蔓延。

  然而,中國經濟下行有著全球經濟同步放緩的大背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展望,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值為6.1%,較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世界增長預測值為3.0%,將回落0.6個百分點;美國增長預測值為2.4%,也將回落0.5個百分點。即使是新晉的增長明星——印度,今年預測值也僅有6.1%,將回落0.7個百分點。中國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與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財政與貨幣政策均有較大空間。通過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已開始逐漸發力。前三季度,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的作用較第一季度回升了0.43個百分點;而同期,消費和外需的拉動作用則均有所減弱。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更多是將宏觀調控作為逆周期調節和穩定總需求的托底政策,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因為,今天中國經濟遭遇的挑戰,既有對外經貿摩擦和全球經濟放緩的外部衝擊,更有2008年國內應對危機的刺激政策造成的產能過剩、高杠杆率等結構性問題。

  因此,當前中國政府更加強調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力,著眼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並通過“放管服”改革和減稅降負,優化營商環境,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雖然這在眼前看起來會犧牲短期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從長期看,在就業形勢穩定、民生福祉改善的前提下,只要堅持新舊動能持續轉化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增長必將更加可持續。特別是與把逆周期政策順周期使用、強行推高增長速度的國家相比,中國現在適應性的宏觀調控,既保持了推動市場主體結構調整的壓力,也為未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更壞情形預留了空間。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場考驗耐力的馬拉松長跑,關鍵是看長時的耐力和持久力,而不是短時的衝刺力。

  來源:《中國外匯》  作者:管濤(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