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余秋雨:文化是一場苦旅
http://www.CRNTT.com   2019-11-01 14:49:38


 
  在1992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的後記中,余秋雨開頭就提到了這組筆談,“在所有的評論中,我覺得特別嚴肅而見水平的是《鄂西大學學報》所設‘《文化苦旅》筆談’專欄中該校中文系五位教師發表的文章”,“我很驚訝鄂西大學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散文藝術的思考水平”。可見,余秋雨對這組筆談文章十分認同。余秋雨的後記還延伸出兩件十分有趣的事。一是“文化苦旅”的英譯問題。余秋雨說,“這個頗具規格的學報在英譯中把《文化苦旅》簡稱為CPAT,原來他們對它的全譯是Cultural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vel,似乎略嫌重澀,什麼時候很想請英語專家再斟酌一下”。直到今天,《鄂西大學學報》對“文化苦旅”的英譯仍被很多人使用,廣為流布,而2015年出版的英譯本《文化苦旅》的翻譯是A Bittersweet Journey Through Culture,不知是不是考慮了余秋雨的建議。二是余秋雨曾到武漢打聽鄂西大學,“得知這所大學躲在該省的邊遠地區恩施,從武漢出發也要坐很長時間的火車,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裡去過,竟像探險家一樣述說著那裡的風土人情。我問能不能坐飛機去,被告知:‘坐飛機也得好多小時,是小飛機,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來了,因為那裡霧多山多。’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卻深感中國大地上藏龍臥虎的處所實在不少”。

  “這本書應該讓整個華人世界的讀者都來讀一讀”

  1992年集結成書出版後,《文化苦旅》獲得的評論更多,影響更大,傳播更廣。上海知識出版社給予余秋雨高規格的出版待遇,首印7000册精裝本和3000册平裝本。第一版的封面是一張夕陽下的西部沙漠照片,營造文化的孤獨滄桑感,這個設計貼近一些篇目的內容,尤其是余秋雨在敦煌等地寫的一些散文。《長江文藝》雜誌社原社長、主編劉益善在《〈文化苦旅〉封面上的小鳥》一文中記錄了自己的收藏故事。《文化苦旅》剛出版的時候,劉益善四處尋覓不得,等到第4次印刷的時候終於買了一本。他突然發現自己買的這本封面上多了一只小鳥。原來是印刷工人在制封面壓膜時,將一塊褐黃色的薄塑紙片壓進去了,看起來好像一只飛翔的小鳥。“封面原本是深藍的天,深藍的天下是無盡的沙丘和沙丘下的沙路,現在添了一只快活飛翔的黃褐色的鳥,變得廣漠中有了生命的穿行,壯闊中有了靈動的游走。”這好比珍貴的錯版郵票。2000年,王國偉組織了一次改版,把精裝本改為簡裝本,封面用類似牛皮紙的再生紙,書名是顔真卿字體,古樸典雅大氣。這一版本市場接受度更高,甚至被認為是原版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