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姜鋒:德國外交亟需面向未來找准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9-11-04 16:16:49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到訪上海幾乎是德國政府代表和政治領導人訪華時的標配內容。他們中一些人對這座城市感到贊嘆和驚訝,因為它的發展速度和現代化程度與德國媒體呈現的景象有很大不同。客人的驚訝反倒讓我吃驚:中國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對這樣的夥伴,德國應該很了解,特別是精英們。但事實是,一位曾在民主德國生活過的德國政治家在上海一所大學演講時,竟把中國和民主德國相提並論,雖然他的初衷是善意的,是為說明如何更好地治理國家,但只要想想現在中國人在出入境、經商等各領域享有的自由,想想這個國家為人們充分發揮自身才智提供的廣泛機遇,還有其被國際遊客廣為贊嘆的多彩生活,就能明白這樣的類比多麼違背常識。

  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基於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對自身利益的權衡。但以上事例恰恰表明,德國外交決策者們對外界的感受有些失真。

  在多個方向上面臨挑戰

  過去兩年多來,德國外交決策者頻繁到訪華盛頓,試圖勸說美國認清大西洋兩岸同屬一個價值共同體的事實,期待美國繼續領導德國等盟友對付這個“價值共同體”的對手和敵人。可惜時代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美德或美歐關係早已轉變,如今的美國首要關注的是自己。美國的政治色譜裡只有“美國色”和“非美國色”,德國和其他國家一樣屬於“非美國色”,不同的只是色調上的深淺。當前美國政府的做法迫使歐洲和德國認清和修正自己在對美關係上的認知誤差,於是我們聽到了“歐洲人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高聲呼喊。只是,歐洲在軍事、外交、經濟等領域嚴重依賴美國,掌握自己的命運行比言難。

  另一個方向上的俄羅斯,對德國具有地緣政治和戰略上的重要意義,但德國對俄政策的旗幟上幾乎只有一個詞:制裁。事實上,德國在能源供應方面非常依賴俄羅斯。冷戰結束後,科爾總理主政的德國堅定不移地改善對俄關係,努力把當時仍然脆弱的俄羅斯拉入歐洲和跨大西洋共同體。其後的施羅德總理和普京建立起“哥們關係”,兩國在各層面合作密切。但再以後,尤其克里米亞危機以來,德國有關對俄政策的辯論基本就只剩下“制裁”或“不制裁”兩個選項了,儘管對俄關係如此重要,亟需多元思路和選項。

  即便是在歐盟內部,德法兩國的“發動機”角色如今也常運行失靈。德國一位學界人士形象地表達了她的沮喪:“馬克龍每天有十個新主意,但德國就是不回應。”人們普遍期望德國在歐洲一體化方面發揮領導作用,這需要德國面向未來,不能只忙於應付眼前事務,更不能糾結於過去。德國應該向布魯塞爾輸送基於整個歐洲視角的思想和倡議,而非僅僅從自身利益出發提出德國方案。這是一個巨大挑戰,但柏林必須面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