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華裔教授:中國學生是怎樣被一步步淘汰的
http://www.CRNTT.com   2019-11-06 12:07:15


 
  問:電話面試會決定錄取結果嗎?

  康毅濱:不是的,電話面試結束後,我會在候選人中反覆地掂量、比較。成績的高低往往不是決定因素,我更在意從各種細節方面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問:分數有多重要?

  康毅濱:分數很重要,但不是絕對因素。

  要知道申請普林斯頓的學生幾乎都是國內名牌大學的尖子,經過高等教育選拔過的人,智力上來說差距並不大。我會仔細看每一門的成績,但並不一定錄取分數最高的。往往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實力並不相差太遠。

  錄取與否,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

  比如說我曾經錄取了一個來自河南農村的學生,初中就在縣城住校,吃過不少苦。即使在在電話和郵件裡,你也能感覺到她很謙和。沒有一些被寵慣的尖子生的趾高氣昂。

  不像有的學生那樣自信到傲慢自負的程度,覺得自己不去普林斯頓就要去哈佛,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很難給人留下好印象。

  還有個學生,他會和老師“套瓷”,但不是恭維、拍馬屁、套近乎,而是自己的確做過研究,對老師有真正的了解,提問很專業,很深入。這樣的學生,不油嘴滑舌,並且給人一種認真負責,尊重機遇的感覺。

  中國學生在名校的“困擾”

  “中國學生聰明,勤奮,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較重,妨礙了他們的長遠發展。

  中國學生進入普林斯頓或者其他頂尖大學後,還要克服哪些困難?

  來上海之前,我在福建老家陪父親、侄子待了十多天。

  讀五年級的侄子講了這樣一件事:老師讓每個學生都要在班上找一個“對手”。

  每次考試後,贏的同學受表揚,輸的要被批評。在這樣的氛圍中,班上學習好的同學也不大願意幫助成績不好的同學。

  讓我震驚的是,目前中國基礎教育裡有太多類似“競爭激勵”機制。中國教育從小學——不,從幼兒園——就開始灌輸的狹隘的競爭意識,清楚地烙在這些留學生的身上,困擾著他們。

  普林斯頓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學校,對於剛進入普林斯頓的中國學生來說,與其說已經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說真正的競爭剛剛開始。

  問:你看中國學生到了普林斯頓後,有哪些常見問題?

  康毅濱:1、心態上比較急,有些學生在這裡急於求成,享受不了科學研究的樂趣,總是把實驗看作“計件勞動”,一旦不如意,就容易垂頭喪氣。

  2、還有些學生到這裡才發現,這並不是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專業,但是辛辛苦苦讀了那麼多年書,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很迷茫。

  3、並且他們往往在人際關係上會遇到問題,覺得不受歡迎,孤單。

  問:為什麼會這樣?

  康毅濱:普林斯頓的理念是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熱愛什麼的過程。

  但很多國內教育系統出來的學生,往往是被動的心態:希望一進學校,就有人指定給他(她)一個課題或任務,這個課題又一定的出成果。就像解一道數學題,一定會有答案,做完了就能拿高分。然後靠這個科研成果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他們基礎扎實、學習勤奮、上進心強、應試能力強、成績優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都比較弱,同時功利心又比較強。

  問:其實這是成年人的典型心態。

  康毅濱:我們系曾經有一個中國學生,開學後沒多久,我就發現他並不真喜歡科研。我和他談話,他說其實早就知道自己並不熱愛科研,但從小學到大學,他都是第一名,所有的人都希望他考上美國一流大學。考普林斯頓就是為了完成別人對他的期待。

  其實這個學生小時候對生物很有興趣的,只是長期以來,成人世界的價值觀,讓他過早地把實驗和名利、和事業捆綁在一起了。

  在我們這一行業裡,真正成功的人並不以出人頭地為目的(假如為了出人頭地,那還不如去搞別的行業來的更快。)他們真正享受的是探索的過程,包括許許多多的失敗和得來不易的成功。

  問:你剛才說的中國學生在人際關係上也會有些麻煩,這和功利心有關嗎?

  康毅濱:你看,我侄子從小就被這麼“教育”。帶這種思維的學生,對競爭的理解是很狹隘的,認為把別人踩在腳下就是勝利,把別人比下去就是成功。

  而在實驗室更重要的是一個團隊的工作,有人發表論文了,大家正一起高興著呢,就有一些中國學生表現的悶悶不樂,仿佛別人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失敗。

  還有的科研項目八字還沒一撇呢,學生就想“分家”,好算作自己一個人的成果……

  有些中國學生特別想快速成名。這樣的心態,學校和家庭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在美國,成績很隱私的東西,不會公布出來,也就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壓力。他們更提倡合作、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問:兩種不同的競爭,就會產生矛盾。

  康毅濱:競爭意識過強的學生,很可能缺乏團隊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與他們關係緊張。

  在生活的細節上,老生周末開車帶新生去購物,晚到了幾分鐘新生會埋怨;但是新生自己在超市慢條斯理地貨比三家,讓老生在外面等幾個鐘頭,還以為理所當然。

  還有學生問我:為什麼去年邀請他去家裡過節的那些美國人今年不再邀請他了呢?

  有時候我會思考這些問題,他們恐怕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

  從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飯的碗筷,換下來的臟衣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幫他們處理好了,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然會覺得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

  而多數美國學生的確更有“公共意識”。比如說主動處理實驗室的垃圾。

  及時對別人表示感恩,我們生物系有許多做後勤工作的員工,他們負責喂養小白鼠、運送實驗器材和收發文件、打掃實驗室。

  每到聖誕節,實驗室裡的美國學生會牽頭一起凑份子,每人出個五塊十塊,買個小禮物送給那些工人,以表示對他們平時工作的感激。

  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個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將來他在事業上能走多遠。

  來源:風聞社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