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絡文學:開掘寶貴資源 打造精品力作
http://www.CRNTT.com   2019-11-30 22:38:35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網絡文學作為擁有億萬讀者的通俗文藝創作,應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網絡作家應當承擔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縱觀網絡文學20多年發展歷程,從最初信手塗鴉的怡情遣性,到市場驅動的高速生長,再到日趨成熟的回歸主流,網絡文學成長為突破文學疆界、實現跨界融合的文化創意新領域,在繁榮和發展當代文藝事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網絡文學持續高產,讀者越來越多,現實題材創作明顯升溫,彰顯時代風采、洋溢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不斷湧現。與此同時,網絡文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持續深耕,日益向著精細化、多方位、縱深化方向發展。日漸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學,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極大豐富當代大眾文學。

  經典引路 全新演繹

  中國網絡文學自誕生起便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切淵源。在其發軔之初,一些網絡文學作品就是模仿經典或戲仿名作的文字,一些早期作者,也是在文學經典指引下,一步步走進網絡文學園地。最初的網絡寫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其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佳作名篇有如浩宇繁星,眾多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典範之作,既是文學創作技巧的取法寶庫,也是作家靈感的不竭源泉。綜觀中外文學史,對經典作品的深度揣摩是成功創作的寶貴經驗之一。如漢代揚雄《太玄》《法言》分別是對《周易》和《論語》的仿寫,維吉爾對荷馬史詩的模仿更是經典例證。眾多經由經典創造性轉化而成的作品,在歲月的千淘萬漉中可能沉澱為新的經典,如陸機等人的“擬古”就被《文選》列為經典。通過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經典作品,是網絡文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蓮青漪的《狼毫小筆》,模仿唐詩宋詞情韵兼備,描繪名勝古跡形神俱足,演繹歷史傳說襲故彌新,廣受讀者喜愛,這類清新雅麗、古意悠悠的作品,大都直接受益於經典的熏陶或名作的浸染。古風小說《綰青絲》大量引用唐宋詩詞,頗有“清詞麗句必為鄰”的意味。小說中《咏柳》《問劉十九》《水調歌頭》《卜算子·咏梅》《一剪梅》等名篇起到烘托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還原和再造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意境,也是網絡文學的典型創作模式。縱觀當紅的網絡文學作品,往往營造一種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現出對民族審美傳統和優秀傳統美德的追慕和認同。如《琅琊榜》《鶴唳華亭》等轟動一時的作品,從小說文本到影視改編都表現突出,有的在走向海外過程中屢創佳績。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點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愛古典文學的人,他們對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唐宋詩詞中經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轉化,讓雅好此道的讀者愛不釋手。溫婉聰慧的女主角,俠肝義膽的男主角,詩情畫意的環境描寫,清麗典雅的語言風格,無不令人印象深刻,這種美好意境通過影像藝術得以呈現,令觀者得到藝術享受和精神滋養。

  一些網絡文學作品則著力發掘中國傳統哲學、傳統神話的現代價值,以全新網絡文學形態進行演繹和創新。本著古為今用的思路,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等一大批網絡作家,逐步建構出較有規模、較成系統的創作譜系。

  總之,網絡文學對古典文學品格、歷史文化元素、傳統哲學精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轉化,已成為廣受關注的文化現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