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疫情衝擊下的經濟走勢與政策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20-03-10 09:13:30


 
  降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政策選擇

  《金融時報》記者: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短期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當前我們應當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譚小芬:我認為在疫情後如何快速修復國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心問題尤為關鍵。需要認識到,中國當前的結構性紅利還未釋放,短期的震蕩不改經濟長期趨勢向好。當前的經濟下行在未來具有很大的彌補空間:在消費方面,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在投資方面,製造業在2019年底已出現邊際弱企穩的現象,補庫存進程只是推遲,而非消失;在出口方面,只要保證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不動搖,結構紅利就有進一步釋放的空間。總體來說,疫情帶來的機遇在於供給側,政策需要做的是平滑波動兼顧調整經濟結構而非強力刺激經濟,同時兼顧解決政策時滯與時間錯配問題,防止政策矯枉過正帶來的經濟失衡。

  產業結構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系列新興產業。無人零售、無人超市、無接觸配送等模式的興起成為實體零售行業的新趨勢。生鮮電商行業在疫情中興起,數據顯示,京東生鮮在春節期間的銷量同比增長215%。線上採購模式有助於平滑線下消費的大幅波動帶來的消費下滑,拉動國內內需。長期來看,有助於解決我國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導致勞動力開始相對缺乏的問題。除此之外,疫情的暴發同時也檢驗出我國的醫療體系尤其是公共衛生領域預防方面的基礎設施仍需要加強。因此疫情過後,醫療體系可以借力基建,探索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工程的實施路徑。尤其需要重視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方面的開發與投入情況。

  房地產供給方面,一方面不將房地產作為刺激經濟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深化房地產方面的供給側改革,控總量、調結構。一二線城市以穩為主,三四線城市推行因城施策。當前有部分的三四線城市出現了存量住房供給過剩的問題,增加了城市一定的風險。因此,需要防止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風險出現大幅上升。在房企方面,2019年房企的銷售回款占整個到位資金的50%左右。但由於疫情管控,春節作為歷年房地產銷售的黃金點之一,對房企的銷售造成壓力。因此,房地產行業去杠杆進程可以暫緩,維護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不斷裂才是當前的工作重點。這一過程需要政、企、銀三方的合作,共同防範房地產領域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財政金融協同發力有助於化危為機

  《金融時報》記者:對於支持企業恢復生產、解決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問題,您有哪些政策建議?

  譚小芬:中小企業方面,通過落實減稅降費進一步增加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活力。目前針對中小企業的調查中顯示,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普遍來自於銷售上的入不敷出與相關的房屋租賃、人員成本費用的承擔。對於餐飲、旅遊等服務業來說,為期一個月的零收入、高支出可能會吞噬中小企業一年的利潤。因此,從供給側角度出發,考慮降低中小企業的費用。部分地區已經推出補貼企業部分承擔的員工三個月的社保金。類似的,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在一定時期內減免住房公積金、補貼一定時期內的租賃稅等政策,確保措施能落實到具體的企業。中小企業關係著就業這一民生問題,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國有企業方面,需要進一步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在疫情中需要國有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可以通過探索增加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來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在國有企業的資金鏈方面,由於當前的銀行信貸偏好仍然偏向國有企業,可以暫時釋放一定的杠杆要求,以短期平滑國民經濟的大幅波動。

  在金融領域,央行當前的貨幣政策在支持企業發展、降低企業負擔方面的意圖較為明顯。數量方面,央行通過於2月初淨投放4200億元;價格方面,將1年期下降10個基點至4.05%,5年期以上下降5個基點至4.75%,旨在保持流動性充裕。信貸支持方面,設立專項再貸款與企業清單管理,為抗疫骨幹企業提供結構性的足額信貸資源,加強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金融服務方面,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個人和企業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務。整體來看,貨幣政策結構性力度大於價量方面的力度。上半年貨幣政策需與財政政策相配合,以穩增長為主要目標,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短期內政策需重點關注“一個地區,兩類企業”。地區主要是湖北地區,尤其是武漢市的狀況。武漢的光電子、集成電路、汽車在全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長時間的停工對其流動性的衝擊較大,應當對其給予適當的援助。兩類企業需要重點關注:一是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業;二是在疫情中具有突出貢獻的醫用設備生產企業、疫苗研發企業,確保流動性充裕。除貨幣政策外,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或可成為我國應對疫情衝擊經濟的一大機遇。對內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推行註冊制改革,調整資本市場存量資源。對外落實金融開放,尤其在出口疲軟的情況下,可以靈活利用外資保就業、促增長、穩匯率、提競爭力。

   來源:金融時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