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百達:錯失兩岸緩解契機 台海風暴悄然隨至
http://www.CRNTT.com   2020-04-07 10:45:34


 
  張百達在“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文章如下:

  年初以來,當“衛福部”疾管署(CDC)為防堵肺炎疫情而焚膏繼晷之際,另一場看不見的台海風暴卻亦悄然隨至。

  這場起於台灣為因應防疫,在戰備口罩庫存有限且適逢春節工廠與物流暫停或低度運轉時刻,“政院”宣布暫停口罩等防疫物資出口,卻意外被正陷疫情大爆發的對岸認為此乃極具針對性的敵意舉動,甚至以“落井下石”來形容。這不僅讓民共雙方長期累積的猜疑與對抗情勢未能因蔡英文勝選演說向對岸所釋善意而緩解,反使兩岸情勢較選前更加嚴峻。

  此一情勢變化,顯未納入防疫本位主義的CDC疫情雷達監控範圍—儘管這已超乎其業管,而屬更高層級的“國安”預警雷達所應關注之事項。問題是:如果台海局勢陷入全面失控,屆時台灣防疫工作又將如何能夠持續有效地進行?而CDC或行政部門,又是否曾經做過相關政軍兵推?

  尤其,當2月11日世衛組織(WHO)依據2015年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糧農組織(FAO)所共商確立的命名準則(如避用地名),而將“武漢”肺炎/病毒定名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後,不僅令人敬重的阿中部長或基於公眾疫情溝通的便利而表示將繼續使用外,亦持續出現在許多官式場域,再次加劇台海情勢的惡化。

  當外界籲請乃至苦心力諫政府停用後,相關官員“立院”備詢時竟認為“中國是因為對自己太沒自信”,甚有媒體認為這是配合中共大外宣,竟全然無視此一命名原則早於此次疫情前五年既已確立在先,及背後所欲彰顯之反歧視、反污名化的文明進步價值。正如3月中旬當代西方精神領袖德國總理梅克爾向全國人民發表演說時,即未使用相關爭議性字眼;如今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國務卿龐培歐也已收口節制。

  台灣若堅持使用爭議性用詞,不論出於輕忽或刻意,乃至“平凡的邪惡”,除了形同對當今相關普世價值的反動,減損台灣防疫經驗與援外防疫物資所贏得的讚譽,還將錯失兩岸關係緩解的契機,並讓原已處於緊繃的狀態更形雪上加霜。

  近來,北京當局除了批判台灣“反陸仇中”,加大文攻武嚇力度,軍機掛彈繞台及跨越“中線”外,所謂“兩岸關係回不去”、“等大陸疫情或兩會過後將處理台灣”或各界熟悉的武統論傳聞,紛紛漫淹於對岸網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