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http://www.CRNTT.com   2020-04-22 08:45:16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當前,全面總結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布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進而立足於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展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願景,形成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籌的對策措施,對於進一步形成高質量的區域經濟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後實施東部沿海率先發展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差別化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支撐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階段戰略目標任務的完成。

  區域間通達程度顯著改善。中國沿海內陸、城鄉、城市群、老少邊窮等特殊類型地區不同尺度區域間,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不同類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全面加快,大幅提高了區域間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動規模和通達程度。

  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隨著中國相繼實施西部開發、精准脫貧、投資補短板等一系列戰略舉措,持續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力度,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核心與外圍、貧困地區與周邊地區等不同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教育、衛生、科技、文體、社保等領域總體差距不斷縮小。

  區域間發展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國家持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新世紀以來,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由於基數較小而保持較快的增速,東西部地區間發展差距有所縮小,扭轉了長期以來東西差距加劇擴大的勢頭。同時,不同地區間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在規模、密度和質量方面的差距也明顯縮小,教育、醫療、文體、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城鄉區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呈現大致相當的趨勢性特征。

  區域間分工協作格局逐步形成。東部沿海地區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率先設立經濟特區、經開區、高新區、自貿區,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發揮對中西部內陸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市場和勞動力比較優勢,強化能源、原材料、農業基地、生態屏障功能,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依托各類產業園區和開放平台,不同尺度區域、不同等級城市間分工協作、動態調整的發展格局日益形成。

  區域間協同互動的機制模式不斷探索豐富。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對口幫扶西藏、新疆、青海等西部省區,開展與東北省市的對口合作,調動政府資源、各類企業和民間力量全面參與扶貧開發和老工業基地振興。圍繞大江大河、湖泊、濕地、森林等生態功能區,相關地市不斷探索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區與受益區間的生態補償機制。受土地、勞動力、環境容量等成本因素制約,東部沿海加快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安徽、湖南等省市建立了不同特征的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積極探索“飛地型”產業合作模式。長江、黃河沿岸上中下游省市設立了不同組合的省市聯盟、協作機構、聯席會議,晉陝內蒙古、滬蘇浙等交界地區開展了多樣化的共建共享機制探索。

  區域經濟布局存在瓶頸

  文章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在結構、方式、動力、機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約,空間布局相對不夠合理、分工尚不明確、功能相對不協調等,是影響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穩步實施的重要因素。

  區域開發缺乏空間有效管控,資源環境保護面臨較大壓力。地方各級政府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盲目和衝動,導致城鎮空間和工業空間快速擴張,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受到蠶食和擠占。各地競相發展各類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2018年全國共有552家國家級各類開發區,1991家各類省級開發區,還不包括數量眾多的省級以下各類開發區,這些開發區占用了大量耕地甚至基本農田,對於資源環境產生巨大壓力。國家自然資源部門啟動了“三區三線”特別是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劃定和保護工作,但是真正實現三條控制線合理劃定特別是落實保護責任和目標,仍面臨嚴峻形勢和艱巨任務。

  老少邊窮等特殊類型區域發展滯後,要素流失態勢難以扭轉。中國中西部內陸地區集中分布著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這些地區同時大多也是貧困人口集中區域,很多又屬於生態敏感脆弱的退化地區,而且這幾類特殊類型地區空間上存在交叉重叠,共同存在的問題是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對外開放水平相對較低,缺乏人才、技術和資金等優質生產要素,而且長期處於要素流失狀態,極大地制約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儘管2020年後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但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深度貧困問題、因病因災因學返貧問題都對鞏固脫貧成效、縮小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