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破解“誰來種地”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0-06-01 12:16:11


  中評社北京6月1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夏收時節,記者在河南麥收現場採訪發現,通過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要素、緊盯市場需求規避風險,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書寫“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如何種好地”的答卷。

  流轉托管 規模經營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

  麥田裡“鐵牛”滾滾收割忙,62歲的種糧“老把式”曲良貴算起經濟賬,收一季小麥毛收入約1000元錢,除去農資成本、農機費用,收益大概400至500元錢,如果再細算人工成本,收益更加微薄。

  “種地又苦又累,還不掙錢,年輕人都不願種地。”曲良貴所在的南陽市宛城區高廟鎮謝營村有近5000畝耕地,如今,村裡還種地的農戶多是像曲良貴一樣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農民。

  曲良貴也曾困惑,等到幹不動了,自家的13畝地由誰來種?農民承包地“三權”分置後,他逐漸看懂了一些門道。兩年前,河南文景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村裡以托管形式集中土地,曲良貴將2畝多地托管給公司,由公司統一經營管理,自家享受分紅。“一畝地一季保底能分400多元錢。”曲良貴發現,當起“甩手掌櫃”後,種糧收益一分不少,他正計劃將餘下的10多畝地都托管出去。

  “傳統散戶種糧收益微薄,適度規模經營卻效益可觀。”河南文景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景旭寧也算了一筆賬,該公司流轉4萬餘畝土地種糧,規模經營後成本大幅下降,除給農戶的分成,1畝地每年仍餘300至400元收益,公司全年營收過千萬元。

  “農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激起了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變革,以托管、流轉形式集中土地的速度正在加快,適度規模經營漸入人心。”南陽市宛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天海說,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日益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這是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的可行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