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疫情時代的失衡世界:投資向上,政策向下
http://www.CRNTT.com   2020-06-24 08:04:58


 
  失衡之三:社會“馬太效應”加劇,底層民生難者更難

  在疫情時代的新世界,失衡不僅表現在全球格局之上,亦已深入經濟體的內部結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從歷史經驗來看,全球性疫情通常會對貧窮、弱勢的社會群體形成更為沉重的衝擊,進而導致長期的貧富差距擴大。最新實證研究表明,這一效應目前已從多個層面顯現。

  在收入層面,較之於高技術、高收入崗位,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崗位更易受到防疫隔離的限制,因而承受更大失業壓力。在性別層面,女性就業所集中的家政服務、酒店餐飲等行業,難以進行遠程辦公,因此女性崗位損失率超過男性,這與2008年“大衰退”時期相反。在年齡層面, 2008年“大衰退”時期,中年人(25~44歲)的崗位損失率最高。而在疫情時代,年輕人(20~24歲)的崗位損失率位居各年齡段榜首。考慮到這一年齡段的群體尚未累積充足的儲蓄緩衝墊,因此更加難以應對失業後的生活困頓。從種族來看,美國數據表明,少數族裔的崗位損失率要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綜合來看,在疫情時代,社會弱勢群體陷入了“難者更難”的泥淖。由此出發,一方面,貧富分化的加劇將削弱消費引擎的修復動力。另一方面,社會結構的失衡將進一步推動民粹主義的高漲,對內激化各層次社會矛盾,對外催化地緣政治風險。受此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的路徑將更為曲折難測。

  失衡的世界:投資向“上”,政策向“下”

  綜上所述,在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金融已經步入並將長期位於一個失衡的世界。我們認為,在這一世界中,未來的投資與政策將因循兩條截然不同的核心邏輯。

  第一,投資向“上”,循強以求勝。如上所述,無論是經濟還是金融,都將凸顯“強者更強”的趨勢。由此,在宏觀層面,需要主動規避新興市場中部分基礎弱、政策儲備少的經濟體,更加聚焦於長期表現穩健、政策空間充裕的經濟體。在微觀層面,充分利用各領域頭部公司的優勢,把握市場分化中的結構性機遇。其中,考慮到較之於傳統經濟,新經濟賽道中的頭部優勢更為顯著,而中美經濟將是新賽道獨角獸的主要提供者,因此相應的戰略側重亦是大勢所趨。

  第二,政策向“下”,助弱以求穩。世界越是失衡,越要求政策走向均衡。即使不考慮政策空間的有限性,一味地“開閘放水”以維持金融市場繁榮,也將導致社會“馬太效應”進一步放大,動搖經濟社會的穩定基石。

  由此,從長期來看,針對疫情的經濟刺激政策,不僅重在規模,更重在結構。在全球走出3月份的美元流動性危機後,政策措施能否重心向“下”,更加強調結構性、有效救助底層民生,將是決定經濟金融能否行穩致遠的關鍵。這也將為我們審視疫情時代各國經濟的長期前景提供新視角。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 程實 錢智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