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雙循環”格局推動開放進入新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20-07-03 08:11:10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才能培育新形勢下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近段時期以來,有些人對“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以中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理解存在片面之處,忽視了構建“中國內中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中國參與中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要求,甚至認為外貿外資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已經不重要。因此,有必要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澄清一些片面的觀點。

  外貿依存度等指標的下降不意味著對外經貿工作重要性的下降

  經濟參考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文章表示,近年來,在全球貿易投資不景氣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外資穩步發展,保持了世界第一大貿易中國和第二大外資流入中國的地位。與此同時,中國外貿外資在經濟增長、財政稅收、就業和開放型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外貿外資在整個中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例如2019年,中國外貿依存度(貨物進出口占GDP的比值)為31.8%,對比2006年的最高點64.2%下降了一半。除此之外,外貿順差或者經常項目順差與GDP的比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所有進出口的比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等指標均呈下降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外貿外資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如何看待外貿外資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擴大以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上升,中國外貿外資與國民經濟總量的比例有所下降,這是一個自然的經濟規律。經濟體量越大,一般外貿依存度會相應下降,上述的各種指標也可能下降。例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中國,在2019年的外貿依存度為19.7%,遠遠低於中國。在今後一段時間,預計中國外貿依存度仍會有所下降。但是,這並不必然意味著外貿外資對中國經濟社會貢獻的下降。

  上述指標的下降也不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下降。實際上,儘管多哈回合談判停滯,通過近些年的自主開放,中國在2006年之後的最惠中國平均關稅從大約9.8%下降到大約7.5%;與此同時,通過簽訂一系列的自貿區協定,進口商關稅負擔還有進一步的下降。在外資領域,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對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的外資限制程度進行了評估。他們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13年以來對外資限制程度迅速下降,下降幅度是各主要經濟體中最大的之一。實際上,雖然全球直接投資連續四年下降,今年很可能會是連續下降的第五年,但中國吸引外資的流量近年來不僅保持了穩定而且略有上升。

  當然,外貿依存度這些指標如果下降過快,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外貿外資的發展應該有適度規模,不能因為中國民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性而忽略國際市場外循環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外貿依存度等指標的下降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體量的上升,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具有了新的特征。

  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形成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來源而非放棄國際競爭的理由

  文章稱,人口眾多是中國的一大特點。以往這個特點主要表現為勞動力價格便宜,但隨著勞動力成本和勞動者收入的上升,這個特點日益表現為龐大而且持續增長的中國內市場。中中國企業對外競爭力的優勢來源也日益從便宜的勞動力轉化為龐大的中國內市場。

  很多人看到了內需與外需相互替代的一面,但是,對於規模經濟型產業來說,龐大的內需可以成為提高出口競爭力的優勢來源。在一定條件下,內需與外需也會呈現出互補關係。雖然在基礎設施建設、軌道交通、通訊設備等領域,有一批中中國企業做到了利用超大規模中國內市場來增強對外競爭力,我們的大部分外向型企業還沒有做到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

  強調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是弱化企業的外向性,反而是為了增強其中國際競爭力。獲得中中國大市場利益的企業,更容易形成出口。因此,強調大市場優勢並不是認為中國市場大到可以容納出口型企業的所有產能,而是要發揮國內大市場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經營並提高競爭力方面的作用。協助外向型企業出口轉內銷,不是放棄海外市場,恰恰是為了幫助出口型企業熬過困難時期生存下來,同時保住已經建立的外銷渠道。

  “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並不意味著內需體系本身構成完整的需求體系,外需仍然是整個需求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對內需的滿足也不可能僅僅依靠中國內供給。要真正發揮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需要正確理解“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的含義。

  第一,“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意味著國內大市場應該是統一的、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破碎的。要制約地方保護主義,維護公平競爭環境。

  第二,“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市場導向型生產活動,消除壓制內需的不利因素,把潛在內需挖掘出來。要通過降低貧富差距,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活躍中西部地區生產與消費活動,在產業梯度轉移的同時推動沿海地區產業升級。

  第三,“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意味著不僅僅要完善商品需求體系,還要完善要素需求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

  第四,“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意味著應該積極擴大進口,引進國際上適銷對路的產品和要素滿足中國內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封閉的內需體系不可能是完整的內需體系。

  如果我們能夠構建開放、統一、完整的內需體系,它就能夠成為中中國企業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來源,成為吸引外資的優勢來源,從而有利於中中國企業包括依照中國法律建立起來的外商投資企業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