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破譯“深圳奇跡”的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20-07-08 07:54:48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從我國最初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來看,深圳不管是在GDP還是人均GDP上均遠遠超過其他三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而且,在2018年,深圳的GDP超2.4萬億元,首次超過毗鄰的香港,成為亞洲經濟總量排名前五的城市,中國大中城市排名前三。長期以來,深圳在全國經濟特區經濟總量中一直保持在60%的比重,深圳確實創造了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那麼“深圳奇跡”到底存在什麼密碼?筆者認為,“探索邏輯”“辯證思維”和“實踐理性”是深圳40年發展史的重要經驗,更是一種方法論。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這些經驗和方法論已經讓深圳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標杆;甚至在未來,深圳若能從“競爭優勢”贏得“絕對優勢”,這些經驗和方法論也必將成為其繼續前行的“利器”。

  在“探索邏輯”下利用禀賦優勢

  回顧深圳40年發展史,“機緣禀賦(天時)、地緣禀賦(地利)和人緣禀賦(人和)”是中國對外開放在深圳起步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深圳奇跡”的禀賦優勢。所謂“機緣禀賦”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具體時間是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所謂“地緣禀賦”就是地理上的優勢,深圳瀕臨香港,地理上的臨近使深圳得以抓住了香港產業轉移的機遇,大量的港資在深圳開展“三來一補”業務。而所謂“人員禀賦”,就是改革開放之處,中國擁有最初、最大、最廣的“人口紅利”。這種禀賦優勢讓深圳獲得了大量的外來資本和廉價勞動力。

  雖然“天時、地利、人和”為深圳創造了“三位一體”的禀賦優勢,但是在經濟特區創立之初(特別是頭十幾年),經營管理、工業區開發、人事制度、醫療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經驗都嚴重不足,需要在“探索中”前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認為辦經濟特區沒有現成的經驗,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換句話說,經濟特區沒有現成的經驗,需要通過“投石問路”,從中探索經驗、總結經驗和推廣經驗。

  在“辯證思維”下推動創新轉型

  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需要思考的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需要謀劃的是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需要探尋的是價值鏈的攀升路徑。這一切均體現了深圳從“三來一補”到“創新轉型”的發展之路,更體現了深圳在辯證思維(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下的轉型軌跡。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深圳面臨和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一樣的困境,地租和人力資本迅速攀升,原有的禀賦優勢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發展“瓶頸”,迫切需要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很多企業因為經營成本的提升而從深圳外遷,例如華為把終端總部(手機、平板)遷往東莞鬆山湖(華為小鎮)。“創新轉型”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成為了相互對立的矛盾體。如何將兩種“對立”的矛盾體統一起來,進而成功推動深圳“創新轉型”,將考驗政府的施政智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