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民間各界紀念“七七”83年
http://www.CRNTT.com   2020-07-08 09:17:20


 
  楊開煌在紀念會上提出,認同一個中國,還要繼續去除“殖民心態”。

  但當下台灣的歷史敘述卻充滿“殖民心態”。林光輝在紀念會上說,桃園大溪的日本房子現在被定為“古跡”,當年日本人從台北殺到大溪,大溪的大火燒了3天,這些房子是日本人在台灣民房的廢墟上蓋起來的,如果這些是“古跡”,總要留幾間更“古”的民房提示那段歷史吧?

  林光輝還談到日本殖民者在雲林的暴行,當時大林村簡義想以放棄抵抗換取1000多名村民的安全,結果日本人進村後先要200名婦女,簡義不從,80多名簡姓女子被強姦。台南發生的“蕭壟大屠殺”,村民逃進一條山溝,日本人堵住山口掃射,有7000多人被殘殺。據記者此前的採訪了解,“蕭壟大屠殺”至今存在於當地村民的“口述”,不見正式寫入歷史。

  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在紀念會上說,上世紀90年代起,李登輝大力推動“認識台灣”歷史教育,其後繼者又接著展開“去中國化”的教育,導致如今在台灣的中國史教育,在質與量都已是氣若游絲,尤其是教育部門一意孤行所實施的歷史課綱和教科書,更是對中國史教育的一大摧毀。

  “和平統一才不愧先賢”

  台灣“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陳美霞在紀念會上說,在反中反共、親美日、“去中國化”的教育下,“台獨”民粹的意識形態形成,台灣從上世紀70年代起反帝愛國的“保釣”意識式微,課本中只寥寥幾句帶過。“教育協會”通過記錄口述歷史、和漁民合作、舉辦各種活動,彌補教育的空白,讓台灣社會了解反殖民的歷史。

  吳昆財說,歷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唯有尊重與認識歷史的民族,才能永續萬代而不滅。不滿於台灣的歷史教育現狀,吳昆財發起成立了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如果你不知道過去,你就不會擁有未來。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民族過去的遭遇,你也不會知道將何去何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