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雙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20-08-22 07:36:44


 
  今年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講起他到貧困地區考察調研的真實感受,“前幾年去,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了村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有的家徒四壁,一些貧困群眾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不少孩子沒有上學或中途輟學,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看了心裡確實很沉重。這幾年,我再去一些貧困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貧困群眾吃穿不成問題。看到群眾臉上洋溢著真誠淳樸的笑容,我心裡非常高興。”習近平總書記用“看得見”的變化來說明脫貧的成績,這種定性判斷“活化”了量化指標,令人信服。定性分析往往可以通過感性判斷來彌補量化數據的抽象,增強感官的認知認同。

  綜合運用量化指標與定性判斷,實現理論實際相印證

  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不是一句空話,需要經得起歷史與實踐的檢驗。綜合運用定量與定性分析,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得出客觀真實的結論來。做好定量分析,可以增強精准識別度,清醒判斷小康社會的進度與飽和度,也可以如實反映仍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幫助我們瞄准和聚焦重點難點工作。通過一組組簡明清晰的指標數據,中國向世界詮釋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精彩,世人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小康中國”的水準,達到“有圖有表有真相”的效果。而定性分析對於鑒定和判別事物屬性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可以更好地展現小康社會的品質與成色。

  相對而言,這種質的判斷更直接,屬於“觀感”評價,類似於“情景劇”,直面的是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改善,它用一幀幀活色生香的生活畫卷展現出“小康中國”的變化。這些年,隨著中國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昂步挺進,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等指標不斷向好,而老百姓也親身感受到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從愁吃愁穿到吃得好、吃得綠色健康,穿得美麗時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強烈。總之,只有當量化分析與質的判斷形成一致,我們所達到的全面小康社會才是有說服力的、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直接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幸福小康。

  來源:人民網  作者:張瑞敏 (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專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