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聯合早報:減緩就業市場轉型衝擊
http://www.CRNTT.com   2020-11-03 15:55:09


  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社論說,擁有上百年歷史的羅敏申百貨公司清盤,被喻為是本地零售業的標誌性事件,並衍生出不同的解讀。科技的一日千里,顛覆了不少既有行業;冠病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則直接考驗所有行號的生存能力。經濟生態的改變,更衝擊就業市場前景。儘管政府在疫情暴發後接連撥款,力保員工飯碗,大家都清楚這並非長遠之計。經歷科技和疫情的雙重衝刷,唯有適者生存;企業如此,員工亦然。

  領導全國就業理事會的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日前在兩場研討會上發言時指出,經濟結構轉變正淘汰勞動市場的低端工作崗位,要避免本地員工陷入無業困境,理想的做法是允許勞動市場的“創造性破壞”,讓一部分崗位被自然淘汰。但政府也意識到這個過程的代價,因此不能操之過急,必須循序漸進。對於會在過程中丟失工作的員工而言,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調整心態,迎接新現實。

  就業率並非單純的經濟數據,更關係到無數個人和家庭的尊嚴和生計。因此,經濟轉型作為一種現象,不僅是經濟結構的改變或提升,其過程也涉及無數受影響員工和家屬的仿徨、焦慮等心理創傷的重大社會代價。所以,如何減少經濟轉型的社會代價,必須是主政者慎之又慎的責任。然而,社會又不能因為擔心代價而裹足不前,因為科技發展和疫情衝擊並不會停下腳步。

  就員工而言,如果不幸所屬的行業遭科技和疫情淘汰,就只能面對殘酷的現實,設法轉行。這也是政府不斷強調要終身學習,確保自己的技能可以跟上時代步伐的原因。儘管隔行如隔山,轉行或許意味著此前所累積的技能和經驗無效,個人市場價值和收入必須打折,但總比守株待兔,坐以待斃來得強。政府此前的各種保飯碗的援助措施,只能應一時之急,一旦措施結束,缺乏市場價值的工作崗位還是難以保存。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