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農業現代化呼喚新型農民
http://www.CRNTT.com   2020-11-23 00:17:42


  中評社北京11月22日電/網評:農業現代化呼喚新型農民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張汝明

  擁有雙學位的海外留學生陶向琳,2015年回到家鄉昌黎縣龍家店鎮楊封台村,選擇當農民。從開始流轉土地140畝到現在的1900畝,購置了全套的大型農業機械,實現了從播種到收割的完全機械化。陶向琳還成立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發展到100多戶。(據11月17日《秦皇島日報》)

  陶向琳當初選擇回村種地,迎來的不是掌聲,而是冷言和質疑。好容易從“農門”躍入“龍門”,卻又重回“農門”,那些世俗觀念根深蒂固的人們確實難以理解。現在,我們要給陶向琳的這種“逆向選擇”送去掌聲,因為農村來了陶向琳這樣的新型農民,讓人看到農業現代化的前景。

  說陶向琳是新型農民,是因為他和傳統意義的農民大不相同,有了質的飛躍。陶向琳新在什麼地方?知識新、觀念新、技術新等等,是新一代有文化、重科學、會管理、懂經營的農民。農業現代化呼喚這樣的新型農民。陶向琳在農村創業的成功實踐,解除了農村“誰來種地”的擔憂。

  “誰來種地”的擔憂有其產生的背景。農村實行“大包幹”後遇到了新問題,“大包幹”能讓糧滿倉,但難以錢滿袋。為了增收致富,農村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在家種地的大都是老人和婦女,人們戲稱是“3860”部隊。老人和婦女不是不能種地,但相比而言,無論從學歷、體力、技能和科技素養上都不盡人意,在經營管理上比較粗放,機械化率、科技貢獻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不高。擔憂“誰來種地”,不僅是指傳統的春種秋收,還有更深層的含義,即農村缺乏高素質的後備軍和生機活力,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由此產生了“誰來種地”的擔憂。

  陶向琳這樣有高學歷的青年立志到農村創業,就使“誰來種地”的擔憂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為農村注入青春活力,帶來生機朝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議》中提出:“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陶向琳就是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田野來了陶向琳這樣《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就使農業出現新氣象、新局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