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20-11-23 08:16:20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協同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進產業協同集聚,降低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強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突出生態修復,在綠色轉型實踐中改善生態環境,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一是推進關聯產業協同集聚,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具有經濟技術關聯的異質性企業促進空間集聚,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成倍增大了產值。相對於分散化的產業布局,具有上下游關聯等效應的多個產業的協同集聚能有效降低單位生產總值的污染物排放與資源消耗量,有助於全社會物質資本增加的同時降低環境污染損害,促進規模化、減量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減少單位資源投入,增加要素邊際生產力。從系統論視角來看,集聚是多個元素融入而組成的複雜系統。根據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觀點,集聚經濟系統能降低單位要素物質資源消耗,有利於長江經濟帶在提升發展質量的同時實現綠色轉型。

  二是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地域分割,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要素資源。生態經濟活動具有強烈的正外部性,而生產經營帶來的資源消耗與污物排放又具有負外部性。破解長江經濟帶環境惡化、修復生態的關鍵在於打破地域分割,推進上中下游地區協同發展。在現行政績考核制度下,各地傾向於“以我為主”的發展路徑,既不利於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又帶來效率損失,正外部性的爭奪和負外部性的空間轉移。為克服上述弊端,沿江各省市必須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開展工作,扛起協同保護發展的政治責任,堅決破除不利於要素資源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長江流域各省市的戰略對接與區(市)縣層級的具體銜接。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推進資源跨期交易,增進要素空間配置效率,推動沿江各地新建項目錯位互補、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有序協調,增強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協同性。

  三是遏制增量污染消化存量污染,把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近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人心,但長江污染狀況依然不容樂觀。2019年,長江流域監測的509個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1.7%,劣Ⅴ類占0.6%;從更長的時間軸來看,沿岸森林覆蓋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水質惡化,珍稀水生物日益滅絕,濕地面積縮減……防污治污,修復生態刻不容緩。我們必須緊緊圍繞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在戰略導向、制度安排上下功夫,推動環保准入、機制建設與嚴格執法相結合,推動化工企業搬遷、非法碼頭整治、航道治理、濕地修復等,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來源:中國網  作者:龔勤林(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研究院研究員,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陳說(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