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8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社論說,經過我國全國上下兩年多的申遺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我國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是我國第一個被列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也是繼新加坡植物園後第二次申遺成功。
雖然小販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但入遺的意義重大。許多人最初之所以當起小販,僅僅是生活所迫,必須養家活口,但在從事這個行業的幾十年過程中,為自己掌勺的美食付出心血,為國人提供三餐,為豐富本地美食文化作出貢獻。入遺是給予廣大小販的肯定與認可,也為我們延續這種特有的新加坡生活形態,提供了一股新的動力。
在申遺的過程中,不同背景的國人為這項工作而努力,很多公眾也積極表達支持。這個過程凝聚了人心,加強了國人對小販文化和我們共同身份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小販文化入遺讓國人看到,這個很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值得我們格外珍惜、保護和發展。
小販文化入遺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小販、小販美食及小販中心作為一種新加坡獨有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國民身份建構中的作用。小販的歷史悠久,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小販,但是每個國家又因其社會面貌而形成獨特的小販行業。小販中心是我國的特色,它不只是將眾多熟食小販集中在一個屋檐下,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齊聚一堂的用餐地點,還是一個為許多人提供生計和解決三餐的社會工具。若沒有小販中心,今天我們的生活面貌會很不一樣。
多年來,傳媒、博客、美食家等不斷挖掘本地小販美食,不少人也喜歡到各個角落的小販中心滿足舌尖上的追求,成為生活中一樂也。對於父母輩是小販的年輕一代來說,不管他們長大後是繼承衣鉢,還是選擇其他事業,他們都流著小販的血脈。對更多人來說,小販中心就是以低廉價格快速解決三餐的地方。小販中心作為大眾化的飲食場所,接待不同膚色、信仰、教育背景、富裕程度的顧客,大家坐到同一張桌子用餐,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突出了不同背景之間在公共空間的和諧共存。可以說,小販中心是最不講求特權的地方,是平等主義的最真切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