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莫衷一是 究竟是誰成就了特斯拉
http://www.CRNTT.com   2021-01-15 10:36:32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特斯拉的觸底反彈與其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節拍高度吻合。國產後帶來的規模化,促成了整車成本的降低;不斷下調的車價又收獲更多的“韭菜”,形成生產與銷售的良性循環。

  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上海超級工廠的加速運轉與特斯拉在美國生產的“走走停停”、柏林工廠建設的遙遙無期更對比鮮明。所以,“如果沒有政策支持以及上海超級工廠及時投產,特斯拉可能真的就倒閉了”,有業內專家也這樣認為。

  截至當地時間1月13日收盤,特斯拉的市值達到8099.11億美元,是第二名豐田汽車的3.85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的個人財富隨之飈升。2021年伊始,他就以超過1850億美元的淨資產,取代“在位”四年之久的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躍居新一任全球首富,成為新聞焦點。

  但是,近在2018年,無論是陷入“生產、虧損地獄”而瀕臨破產的特斯拉,還是被迫辭去董事長一職的馬斯克,都很難讓人將他們與當下的“輝煌”聯繫在一起。不到三年時間,是什麼將“岌岌可危”的特斯拉迅速拉上頂峰?對此,人們的看法與評論頗多,正所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觀點認為,特斯拉的產品本身自有過人之處。不可否認,特斯拉確實抓住了全球電動化浪潮的窗口,並對產品加以高科技“包裝”,多重概念加身熱度攀升。但無論國內國外,特斯拉的裝配工藝、產品品質都幾乎是公認的水平線之下;更嚴重的是,暫時“告別”自燃隱患後,特斯拉引以為傲的自動駕駛又頻頻“宕機”,由此引發的交通事故屢屢現身,實難稱得上是可靠放心的夥伴。

  還有分析認為是特斯拉品牌的吸引力使然。特斯拉慣用“源源不斷”的話題炒熱自己,但無論是不顧及老用戶感受和對品牌自身造成傷害的頻繁降價、還是多次將質量問題 “甩鍋”消費者,都無法帶來正面“流量”。況且隨著傳統車企紛紛進軍電動化領域,特斯拉也很難再一枝獨秀。

  更有人認為是馬斯克以個人魅力撬動了市場。“不拘一格”的馬斯克在推特上“唇槍舌戰”、在國產Model 3交付儀式上“放飛自我”跳起尬舞等等,都賺足眼球並“吸粉”無數,但若說能以粉絲效應支撐車企發展,卻也難以如此長久。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