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人類文明轉型中把握智能革命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02-03 09:39:27


  中評社北京2月3日電/察勢者明,趨勢者智。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創新的前沿趨勢,對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推進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的制定實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贏得國際格局深刻調整的主動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全球科技創新前沿趨勢的深刻把握,需要從人類文明轉型的大視域來全面理解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深層影響。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標誌的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是賦能,目標是拓展人的肢體能力,追求物質生產的自動化與最大化,其結果是將人類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和進入信息文明。第四次科技革命是賦智,目標是增強機器的感知力與判斷力,追求物質與知識生產的自主化,這一發展過程將為人類實現勞動解放奠定物質基礎,成為智能文明的締造者。網絡化使網絡成為記錄個人興趣、追溯文化變遷、預測社會事件以及揭示社會境況等的新陣地。數字化使人的生活方式從購買有形實物向訂購無形服務轉變。智能化正在顛覆基於人與工具二分所建構的制度和法律法規。這樣,當變革與顛覆成為未來發展的常態時,就迫切要求我們在深化智能革命的進程中,加強跨越傳統學科的交叉研究,將曾經位於邊緣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置於文明轉型的中心,前瞻性地出台引導、約束和規範開發與應用賦智技術的相關政策,以此引領智能文明的健康發展。

  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將會帶來第三次商業浪潮。在前兩次商業浪潮中,“標準化處理”的流水線作業使工人成為生產線的“螺絲釘”。“自動化過程”使機器變為生產線的“靈魂”,工人成為機器的看管者,導致人的去技能化和經濟發展的再設計,湧現出第三產業。第三次商業浪潮是基於人機合作優勢的“自適應過程”。人與機器彼此賦智,提高了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使人能夠獲得超強能力,並將人的知識與智慧沉澱到固定資產中,從而孵化出以數據、知識與技能為核心的創造型產業。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在拓展人機合作的商業模式時,治理能力、政策引導乃至個人素養跟不上科技創新的步伐,就會出現技術亂象和商業陷阱。因此,我們在借科技創新之力得經濟發展之道時,首先需要確立“以治理促發展”的科技創新理念,以倫理關懷和法治建設為根本,積極探索規範人工智能開發應用的制度體系,在引導新一輪文明轉型的過程中貢獻中國智慧。

  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與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核心的第二次科學革命直接相關。第二次科學革命的展開,湧現出激光器、晶體管、核能等新技術以及量子化學、量子生物學、量子醫學等新學科。到20世紀末,以量子密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第二次量子革命,使量子糾纏、量子叠加態等奇特屬性,像電磁波一樣,成為寶貴的技術資源。近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谷歌等科技公司紛紛部署發展量子科技,試圖通過戰略性投資來創造新的商機,通過借助量子資源為解決能源、健康、安全和環境等全球性難題提供方案。鑒於量子科技的基礎性、通用性和革命性,從量子視域來重新看待世界已經成為共識。因此,我們需要為深化量子革命和推動量子產業發展,探索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企業協同創新的一體化協作機制。

  智能文明不僅是建立在科技基礎上的文明,而且必須是植根於人文土壤中的文明。因為基因編輯、腦機接口等技術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物質環境,迫使人類必須面對“什麼是人”的古老問題,展開關於人類未來的倫理拷問。這表明,向智能文明的轉型,不是發展信念的轉變,而是概念範疇的重建。如果說,早期人與自然的分離拉開了“人成之為人”的第一個過程,是人類超越自然神話和開始擁有真理的過程,那麼,重新守望自然性和踏上回歸自然的征程所開啟的“人成之為人”的第二個過程,則是人類超越技術神話和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是將人的生存環境從科技環境轉向人文環境的過程。
一言以蔽之,明方向,辨大勢,贏未來,智能革命正在使人類文明發生新的轉型,這種轉型不僅將全人類的命運綁定一起,而且呼籲人文關懷為科技創新奠基。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成素梅(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