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形勢下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制度性安排芻議
http://www.CRNTT.com   2021-03-22 00:15:01


 
  (三)發揮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激勵導向功能

  兩岸民間對話機制除了需要加強內部主體性建構和分層次平台打造外,還需在民間對話機制中設置獎懲機制,從而充分發揮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正/負向激勵導向功能。通過綜合考慮各民間交流組織的價值觀念、成員構成、交流內容、活動方式、權責關係等,采取雙向激勵并行,為民間對話機制實現有效監管與保障,確保兩岸民間對話交流獲得平穩順暢的長足發展。

  一方面,采取“正向激勵”促進機制,充當兩岸對話交流的有效粘合劑,推動對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鞭策與獎勵。在兩岸民間對話活動中,采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適當滿足台灣同胞或群團組織在大陸的正當利益需求。根據各組織成員實現目標的價值量來確定與之匹配的激勵量,公正公開地確立激勵機制,合情合理地對待激勵對象。此舉不僅有利於個人與組織之間相互協調發展,實現個人自身價值與對話機制目標理念的融合統一,實現兩岸關係的進一步深度融合。更有助於兩岸民間組織自覺自願地不斷擴大兩岸民間可交流的範圍圈,在正向激勵的引導下充分發揮民間對話機制的公共效應,在合理實現個人利益的前提下最終提升兩岸社會信念,加強台灣對大陸整體的社會信賴度與認可度。

  另一方面,引入“負向激勵”約束機制,充當兩岸對話交流的安全警示樁,完善對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監管與懲戒。1987年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逐漸恢復正常交往後,大陸方面以憲法為核心,相繼制定頒布了《反分裂國家法》、《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等法律法規。其餘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也完善了針對台胞台企在民生、社會、經濟領域等的系列規章制度,充分發揮了法治作用,貫徹了依法治國、依法治理的時代精神。在兩岸民間交流活動中,也必須堅守以大陸憲法法律為根基的底綫思維,做到有錯必糾,違法必懲,通過“負向激勵”舉措嚴厲打擊相關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構建高科技、現代化網絡所構成支撑的大數據檢測體系,實時動態地監測活動現狀與輿情導向。“負向激勵”有利於維護民間對話機制的公平公正與正常運轉,增強兩岸民間交流成員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和歸屬意識。

  三、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制度性安排路徑與建議

  新時代下,兩岸民間對話的基本目標主要包含兩層要義:一是共同反對島內“台獨”勢力及其分裂行為;二是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其基本路徑是遵循兩岸民間社會融合的基本規律和客觀趨勢,以交流為主,雙向溝通。最終目的是為增進兩岸交流、促進互通互惠互利,從而達到在交流互通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發展,以融合發展推動和促進祖國統一進程。當進入到兩岸民間開展合作交流中,對話機制成為凝聚合作共識的關鍵環節,相關制度性對話主要包括以下五條建議。

  (一)創新形式,搭建兩岸對話管道機制

  兩岸要加強彼此交流,增進彼此認同,需要依靠社會各階層共同搭建對話管道而實現。海峽兩岸應從不斷優化對話交流的理論政策和機制模式入手,創新工作形式和內容,結合綫上綫下,打造兩岸交流對話新平台,發揮兩岸民間對話新作用,廣開言路,廣集民智,實現對話交流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增強兩岸對話交流的實踐性、多樣性和廣泛性。

  (二)突出重點,加快經貿產業對接機制

  兩岸民間對話應發揮兩岸產業互補優勢,建立合作機制。這對於加快兩岸新興產業合作,共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應對疫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台資企業目前在大陸的生產經營面臨諸多困難,大陸本地的台商投資時常面臨法治不健全、行政效率低、市場惡意競爭、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等現實難題。需要加速推進經貿產業對接機制,在民間交流層面上特別要保護作為微觀經濟單元的台企在大陸落地生根,釋放政策活力以改良當地市場環境,保障台資在大陸投資興業,保持穩步發展。

  (三)彰顯特色,凝聚文化融合共通機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當下兩岸民間對話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加強兩岸民間文化對話,撥亂反正,這也是反制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最好回擊方式。在文化交流方式上,增進文化共通,強調兩岸中華文化的共性,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在文化交流內容上,提升文化情感,主張根源文化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宣傳海峽兩岸的同根同源。在文化交流對象上,增進文化認同,推進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年輕人之間的友好往來,為兩岸和平交往注入未來資本。在文化交流形式上,激發文化共鳴,重視民間自發交流,避免台灣政治勢力對兩岸文化和諧互動的干擾,促進兩岸文化深入交流。

  (四)以人為本,促進青年交流發展機制

  兩岸民間對話應進一步推動兩岸青年彼此認知,增進兩岸青年一代的情感交流,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到祖國大陸學習、發展、就業,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新動力,引領兩岸青年交流和溝通向縱深領域發展。加強教育層面交流,培育常態化交流項目,開展高質量的青少年交流活動,培養台灣愛國青年教師群體。加強台灣青年就業創業領域交流合作,建立台灣青年創業基地,為在陸就業創業提供條件。應建立健全陸台青少年交流統籌協調機制和常態化溝通機制,制定長期戰略性合作方案和年度交流活動計劃。以深化更廣泛、多層次的陸台青少年交流,擴大在文化教育、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等多方面雙向交流合作。

  (五)深入基層,推動社區平台培育機制

  兩岸民間對話應攜手推動社區交流,以社區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由此培育孵化更多子社群平台,加強兩岸社區合作交流,加大社會力量對各社群活動的支持。例如以陸台高校等教育機構為主體的子社區社會組織基於交流合作,應以教育為主、培訓為輔,藉助開設學術團體、社會組織相關課程,傳授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公益理念及志願精神。此外各社區社會組織涉及安老扶弱、助殘養孤、扶危濟困、救助賑災等不同方面內容,要積極鼓勵兩岸企業單位逐步以各種形式參與到社區社會組織建設,通過公益創投、社會企業等形式的跨界合作可為社區平台培育機制注入新鮮的血液,多元完善搭建兩岸社群社區、學校企業對話平台,從而達到增強彼此信任,擴大彼此共識,形成彼此合力目的。

  四、結論

  儘管當前兩岸關係正面臨一定動蕩和曲折,但兩岸交流的合作範圍越來越廣,密切程度越來越深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兩岸民間交流已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的最主要動力,更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因此,面對兩岸關係新形勢,在始終堅持半官方半民間性的 “一軌半”對話的前提下,要不斷積極開拓民間性的 “二軌”對話。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大為增強,兩岸實力對比愈發懸殊,大陸因素對台灣社會的全面性影響日益增強,台灣社會的“兩岸化”趨勢日益加深。不管台灣地區政治如何變遷,政黨如何輪替,民意如何變化,兩岸交流都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和平、要交流、要發展始終是台灣島內多數人的想法與期待。

  我們要站在“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高度,堅持“以人為本”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進一步牢固樹立兩岸民衆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的建構。通過雙向加強大陸與台胞的國家認同,深化彼此的理解包容度,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氛圍。全國政協汪洋主席在第12屆海峽論壇大會視頻致辭時指出:“兩岸關係發展的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①,基於新形勢下的兩岸民間對話使得兩岸民間交流能直接面向最廣大的兩岸民衆,對兩岸關係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也有助於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從總體上來看,兩岸民間對話對兩岸關係意義重大。兩岸人民因為過去歷史及政治等因素而造成的誤解與偏見,將通過兩岸民間對話機制的不斷健全而逐漸化解,這也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鋪平道路,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注釋:

  ①《汪洋在“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視頻致辭》,人民網,2020年9月20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3月號,總第279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