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增減之間有深意:透視“十四五”時期20項主要指標
http://www.CRNTT.com   2021-03-07 14:14:53


 

  “數字經濟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相關指標的設立非常具有前瞻性,體現了我國‘十四五’時期搶占產業制高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考量。”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潘越表示。

  發明專利相關指標,與以往相比增加了“高價值”要求,更加強調創新的質量而非數量。

  與“十三五”規劃綱要相比,“科技進步貢獻率”“互聯網普及率”沒有設立在主要指標中,體現出指標調整的與時俱進。

  民生福祉:新增失業率、醫師數、托位數等指標

  20項主要指標中,直接事關民生福祉的有7項,規劃綱要草案的“民生溫度”十足。

  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3.2人、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為三項新增指標。

  “相比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調查失業率更能全面反映就業的真實情況,這是根據當前就業形勢、就業形態變化而進行的調整。”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說。

  後兩項新增指標,回應了人民群眾反映較多的看病難、入托難等問題,體現出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的原則。

  與“十三五”規劃綱要相比,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兩項指標如今不再設立。我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了全面勝利。

  綠色生態:約束性指標調整突出碳達峰導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