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糧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1-03-29 08:31:05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有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只要有錢就可以從國外買到糧食,沒有必要費大力氣發展國內糧食生產;也有人認為,保障糧食安全,意味著今後所有農產品都要由國內供給。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意,也沒有抓住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糧食安全的要義。

  人民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文章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糧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鄉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費的基本民生商品。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必須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應,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因為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中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即使在去年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較嚴重時,糧食以及各類副食品也實現了貨足價穩,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堅強支撐。事實表明,要做到供應不斷檔,必須從國內糧食生產、儲備、加工、銷售全鏈條入手提高穩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為此,一方面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堅持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高質量開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設標準。另一方面,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穩定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擴大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實施規模。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地見效。

  文章指出,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對外開放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也提高了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應該看到,中國人均資源不足,適度進口包括糧食在內的部分優質農產品,不僅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可以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還有利於進出口平衡。去年,中國在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的同時,進口了14262萬噸糧食、991萬噸肉類產品、983萬噸食用植物油和527萬噸食糖,為豐富國內市場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貿易夥伴提供了巨大市場機會。今後,中國農業推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需要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國大糧商,加大對重要農產品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投資力度,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提高農產品海外供應鏈的穩定性、可靠性。

  文章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塑造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繫互動,可以改善中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對農業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中國農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加強優勢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帶動其他地區農業提檔升級。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盡快提高中國農業的科技含量、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促進中國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