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又刮炒鞋風,國貨也淪陷原因為何
http://www.CRNTT.com   2021-04-07 00:33:37


  中評社北京4月6日電/網評:又刮炒鞋風,國貨也淪陷原因為何

  來源:東方網 作者:丁慎毅

  4月3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李寧、安踏等國貨品牌線下店人流量較大,甚至需要排隊進。近日,“炒鞋”這個詞又成了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熱詞。網友們在傳:李寧球鞋原價1499元賣48889元,有人幾天賺一輛車。

  2019年,炒鞋市場瘋狂數月。8月份新華社發文指出:“鞋穿不炒”,不能放任“炒鞋”。10央行上海分行發文《警惕“炒鞋”熱潮防範金融風險》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台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並且點名批評了10餘個炒鞋平台。之後,炒鞋風減緩,但是炒盲盒又風起。而最近,隨著盲盒熱的降溫,積木熊又炒起來了。大概積木熊炒得還不火熱,才有了消費愛國心炒鞋的“助攻”?

  這並不是說不能高價賣限量版和稀缺產品,畢竟有人存在這方面的需求。比如球鞋市場的發跡源於一種文化和情懷,說明球鞋文化和球鞋經濟的崛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說明說明民間資本仍然比較充足。但是,炒鞋創造的價值至少不能低於社會財富創造的平均值。而事實是,不管是炒鞋、炒盲盒還是炒積木熊,包括更早時候的炒房,從媒體報道來看,基本是還是那些商家和平台。是少數持鐮刀的人,不斷收割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在炒鞋交易中,球鞋的使用價值並沒有被激發,只是成為了單純的電子交易,原來的商業行為已經演變成純粹的投機行為。按巴菲特的說法,炒作的鞋子就是只“不會下蛋的母雞”,並不具備真正的投資價值。鞋子並不具有固定股息和紅利等價值基礎,買入鞋子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價賣出。當大量球鞋流入混亂無序的“二級市場”時,甚至使得大量真正熱愛相關鞋品的“鐵杆粉絲”難以買到心儀的球鞋,品牌形象和美譽度都將受損。同時,暴利還會鼓勵盜版,進一步損害企業的長遠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