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為何舉國圍觀人口數
http://www.CRNTT.com   2021-05-13 09:32:46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 141178萬人,這是5月11日公布的最新中國人口數字。消息一出,就呈刷屏之勢,這個數字迅速出現在了大大小小的新聞首頁和推送裡。

  141178萬人,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這個數據,相比於之前網絡流傳的“中國人口負增長”,當然要樂觀一些。

  但形勢依然嚴峻。根據統計,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放緩,而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60歲及以上人口達18.7%;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在總人口中占比達63.35%,較2010年下降了6.79%。

  這些數據,其實輿論多少有心理預期,中國人口增長放緩已是多年來的共識。就全世界範圍來看,人口增長放緩也是隨著經濟發展而來的大趨勢。前不久,美國公布了最新數據,人口增長速度在過去10年中下降到近100年來的最低水平;日本媒體也報道,日本兒童數量創70年來最低。誠如有人口學家所言:“所有這些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速度,而不是方向。”

  經過多年反思,人們已經認識到人口是經濟發展、社會演進最有力的支撐之一。適齡勞動人不足,必然導致發展後勁不足,養老體系壓力劇增。此外,中國還面臨一個特殊情況,就是從人均看中國還不夠“富”,人均GDP剛剛突破一萬美元,但人口增長已經開始減速。

  對此,也不必即刻陷入焦慮。“舉國圍觀人口數”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關注人口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積極應對人口增長減速成了從官方到民間的認知公約數。再加上先發國家的經驗教訓,事實上已經留有大量時間緩衝,用以在充分吸納民意的基礎上鋪開政策設計。

  之所以全民圍觀人口數據,這也表明在民眾看來,針對人口狀況而制定的人口決策,和個體利益關係巨大。人口決策既是宏大議題,也關係基礎權利。人們迫切地關注這些動輒以億計的天文數字,而思考的落點最終都是非常具體現實的人生安排。

  應對人口增長減速,其實專家學者已經提出了不少方案,包括生育政策改進、各項財政補貼、提升人口素質、科技產業革新等等。“舉國圍觀人口數”本身也是一個提醒,各項針對措施,不可忽視在手機前看新聞直播的一個個具體的人,政策必須帶有一種微觀視角。

  之所以要有這種微觀視角,是因為民眾一定是出於自身狀態和生活質量而制定生活計劃的,比如孩子生不生得起?教育負擔重不重?工作能不能平衡?我們的應對措施,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最終指向:讓個體的人,能夠更好地自我實現,獲得更低成本的生存環境。

  人口是個無感情色彩的中性詞匯,但應對人口問題的落點,只能是一個個具體而鮮活的人。舉國圍觀人口數,其實也意味著人口決策的制定,需要關照每個人現實的生活、內心的感受。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