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自動駕駛與安全的“距離”
http://www.CRNTT.com   2021-05-18 10:16:08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曾表示,智能車輛通過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可以“看”到周圍車輛或人、物體的情況,但更外圈層的情況就“看”不到了。這時就需要車路協同,比如道路監控攝像“看”到的情況、衛星“看”到的情況及時傳輸給智能車輛,讓其根據實時情況做出預判,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

  東南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智能網聯交通聯合研究院院長冉斌表示,全球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有三類,單車智能、智能網聯汽(基於V2V(從車輛到車輛)的通信)以及車路協同,其中車路協同是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

  蔣煒表示,目前,我國的車路協同還屬於早期階段。車路協同方面有多個細分領域,眾多產業參與主體都進行了初步的試探,但依舊存在不足之處。

  比如,智能車載方面,目前的車載系統主要以導航、娛樂為主,尚未實現與車路網協同系統相結合的人機交互系統。智能路側方面,我國各個省份都在積極展開智慧公路的部署,但由於我國道路環境多元化、運營主體碎片化,建設步伐較為緩慢。

  再如,雲控平台方面,目前已經基本形成“車端-邊緣雲-區域雲-中心雲”四級支撐體系,也有一些綜合示範建設項目不斷展開,但是在發展初期,用以支撐的雲控平台與滿足測試監管、智慧交通服務的產業發展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15年前就開始做車路協同研究工作的楊明記得,彼時就提出來要形成標準。他告訴新京智庫,“到現在這個標準其實也還沒有完全形成,這件事情的確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車路協同要做的工作太多,涉及通訊、路側單元(一種基於4.5G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可以提供如車輛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圖等服務)、通信協議等一些功能的實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