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應對老齡化 科技如何“適老”
http://www.CRNTT.com   2021-05-25 12:51:58


 
  在論壇上,沈陽市衛健委一級調研員徐衛華提供了一組數據:沈陽市60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5%,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從2016年,沈陽就被列入醫養結合試點城市。

  他說醫養結合就是把醫療、衛生、養老結合起來,現在基本形成了包括政策體系、服務體系、標準體系、人才體系、信息化體系五大體系,其中信息化體系是最缺失的。

  特邀嘉賓、深圳市無障礙環境促進會副秘書長楊金龍,從實戰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術適老化現狀和挑戰。

  他認為,我國在200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就已經達到7%,數字鴻溝的問題可以說早已存在,只是隨著技術手段的快速更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催化,使這一問題凸顯為社會問題。

  “科技適老的真正挑戰不在於技術上的壁壘,而在於我們的思維方式究竟是在‘科技適老’還是‘老適科技’?”對於這個問題,楊金龍認為,讓老年人去不斷適應新技術的狀態,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深入地做需求調研,沒有詳細和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應用場景究竟是什麼。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各方協同合作,政府、市場、學屆和社會組織應從政策標準、產品研發、市場調研和服務項目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提出解決方案。

  在社會輿論更多聚集於如何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時,《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卻給出了一組反向數據:60歲以上老人日均使用互聯網時間高達64.8分鐘,比40歲以上用戶多16.2分鐘;目前國內有超過10萬老人極度依賴互聯網,日在線時間超過10小時,幾乎是全天候沉迷於手機,而且只是使用一兩個視頻為主的應用平台。

  就這一矛盾,年輕人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山東大學的本科生張澤宇提出了3個問題,一是不同代際的老年人之間存在一定的代際差異和不同需求;二是老年人是否對自己的身份有所認同;三是平台要考慮老年人和其他用戶之間的共同性及差異性,不能過於偏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