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909萬畢業生,求職路上需要哪些補給?
http://www.CRNTT.com   2021-06-01 11:42:28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黨委副書記王瑞敏: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很多學生會感到“壓力山大”,結合平時對學生的觀察,我發現以下幾種情況比較普遍:

  一是與同伴比較之下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目前尚未落實工作的畢業生可能會覺得別人都很優秀,而自己沒有拿得出手的資歷或技能,感覺壓力特別大。實際上,這是同輩競爭所帶來的認知偏差。在重點高校,存在“大池塘小魚效應”——大平台的優秀學生很多,而自己就像一條沒什麼分量的小魚。有類似想法的學生,需要主動走出所在的“圈子”,看見更大的世界。作為大學生,其實只要走向社會,就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種類不一、層次不一的工作,即便自己與同樣受教育背景的同學相比實力較弱,但只要自己的期待能夠及時、靈活地調整,總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二是對自我和職場均缺乏了解的迷茫心理。有些學生實習實踐經歷較少,因此既不清楚自己是誰、喜歡什麼、能做什麼,也不了解社會發展趨勢、不同職業的具體要求等,求職時不知道自己該從何下手,導致求職中顧慮重重、行動遲緩。對此,建議學生要就業本身就當作一項工作,在與用人單位接觸互動的過程中,主動了解社會與職業,逐步了解自己大概適合幹什麼。同時,盡可能多參與實習實踐,在實踐體驗中可以增加對自身與職場的認知,並能發展一些相關能力。

  三是自我發展意向與家人期待不一致導致的糾結心理。如考研失利的本科生在談及備考起因和過程時,不少學生都會提到家人的期待。當家人的期待與自我發展意向不一致時,學生就會陷入糾結的心理狀態。建議學生們要把握好聽取重要他人建議和自主決策之間的平衡。就業選擇的結果是由自己承擔,應該由自己負責做出決策,父母的提醒和建議雖能給自己很大幫助,但或許並不完全適合自己。因此,學生需要做的是擴大信息源,多聽聽院系負責就業工作的輔導員、導師、用人單位的校友等不同立場的觀點,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