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四大洋變五大洋,地理意義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21-06-15 08:50:39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近日宣布,南極洲周圍海域將被稱為南大洋,也就是世界第五大洋。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地理學家泰特稱,南大洋早就被科學家們認可,但由於國際上還未達成協議,因此沒有被正式承認過。現在,美國地理學會承認南大洋,意味著國際上將進一步全面接受和使用對地球上海洋區域的新劃分,即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

  過去人們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的這片水域為“南極海”。但是,多年來多學科的研究和調查發現,“南極海”有很重要的不同洋流,而且溫度更低,生物多樣性更具特色,因此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以海域面積計是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而在此前,南大洋也早就被一些國家和專業機構稱為“南冰洋”(the Antarctic Ocean,與北冰洋對應)。

  不過,國際上仍有專家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但南大洋不存在大洋中脊,因此也不存在南大洋。大洋中脊又被稱作中央海嶺,是貫穿於世界四大洋的海底山脈系列,而且成因相同,特征相似。太平洋的大洋中脊位置偏東,稱東太平洋海隆(海嶺);大西洋的大洋中脊呈“S”形,與兩岸陸地近於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儘管南大洋缺乏明顯的大洋中脊,但也有海嶺。此外,南大洋的洋流是其主要特點之一,南極大陸沿岸的近表層海流沿著大陸自東向西環流;但在南大洋中相反,為自西向東環流,因而形成了以南極大陸為中心的同心圓洋流。從這個角度看,南大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大洋,在3000萬年前,當南極洲和南美洲分離時,環繞南極洲的洋流才開始出現,南極洋流和北方暖水的匯合處,是南大洋的天然邊界。

  由於上述這些特點,南大洋人跡罕見,生物並不多,卻有明顯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在南大洋和南極洲生存,生物必須適應當地的嚴寒氣候,因此,當地的生態和生物表現為多種特點。一是海洋食物鏈簡短,形成了矽藻→磷蝦→鯨類或其他肉食性動物生物鏈。二是生物種類較少,而且耐嚴寒的脊椎動物個體較大,發育慢。三是生態系統脆弱,易受外界干擾和破壞。

  南大洋有著與其他大洋不同的特質和生態系統,南大洋的生態更脆弱,同時,由於它不屬於任何國家,保護南大洋的任務更艱巨。如果沒有責任和權利的相關制約,南大洋及其所屬的南極洲很可能成為公地悲劇的縮影。例如,一個世紀以前,南大洋須鯨總數約為100萬頭,但1904年出現商業性過度捕撈後,如今只剩幾十萬頭。

  南大洋現有海域管理機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需要各成員國履行義務,加快在南極地區構建大型海洋保護區網絡。國際上正式承認南大洋,意味著這片公海所蘊藏的資源屬於全世界,人類必須為子孫後代保留好這份財富。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田勘(科普作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