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開源開放為抓手形成科技與產業新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21-09-01 08:37:19


要積極發展開源技術體系和開放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數字時代科技與產業發展新優勢。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全球數字經濟是開放和緊密相連的整體,合作共贏是唯一正道,封閉排他、對立分裂只會走進死胡同。”“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技術傳播和運用,努力構建開放、公平、非歧視的數字營商環境。”這為我們發展數字技術和產業、促進全球數字合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數字時代萬物互聯,“連接”成為重要基礎能力。技術開源和產業開放彼此銜接、相互支撐,構建全產業鏈合作模式和無邊界產業生態圈,形成新型產業組織形態,日益成為數字時代全球分工體系的主流模式。我們要積極發展開源技術體系和開放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數字時代科技與產業發展新優勢。

  開源是數字技術深入發展的鮮明特點

  人民日報發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文章介紹,開源源起於軟件,開源軟件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被授權自由使用、複制、傳播和改動的軟件,並且其源代碼是開放和共享的。開源軟件的基本運作方式是:企業或個人貢獻開源種子項目,開源基金會托管開源項目,受理企業捐贈開源項目的知識產權並組織項目運營、協作開發和共享使用。目前,開源不僅已覆蓋軟件開發全域場景、滲透到絕大部分軟件產品,而且還延伸到開源硬件、開源設計、開源產業互聯網等諸多領域。

  盡可能廣泛連接和應用是數字時代的發展要求,開源是數字技術深入發展的鮮明特點。開源能夠匯聚眾智,促進多方協同和技術迭代演進,使網絡技術連接範圍不斷延伸、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同時,這一過程也產生了海量數據,開發出大量自動化協作工具,在世界範圍推動分布式協作和接力式開發,連接巨量產品、企業和產業,形成網狀產業生態,不斷構建新的應用場景。

  開源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軟件和網絡、數字領域的一種開發和創新模式。目前,全球97%的軟件開發者和99%的企業使用開源軟件,全球70%以上的新立項軟件項目採用開源模式。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如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已廣泛採用開源模式實現開發、共享和創新。世界上很多大企業都在深耕開源體系,即使那些有強大閉源軟件的企業,也愈來愈多地參與到開源體系之中。目前,開源技術已經跨越軟件開發應用,向傳統製造、新型製造、綠色環保、醫療衛生、3D打印等領域拓展,大大提高了創新效率。比如,世界上第一款開源設計的汽車,通過其社區內成員的共同努力,在18個月內完成全新量產車設計,比傳統汽車設計快約4倍。

  中國是全球開源軟件生態的重要參與方和貢獻力量。一方面,中國是開源項目的使用大國和幾大開源代碼的第二大用戶。中國國產操作系統、瀏覽器、開發測試軟件、工業軟件、移動APP等軟件產品,大多基於開源軟件二次開發。另一方面,中國也是全球開源代碼的主要貢獻來源,在全球幾個主要開源代碼平台上的貢獻者數量排名第二。中國一些大企業積極參與開源實踐,已經成為多個世界知名開源軟件基金會的白金會員,在一些開源項目托管平台中的貢獻度排名前列。

  開放是數字產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文章分析,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前10年,全球產業分工主要發生在製造領域。現在,5G及相關開源技術迅速發展,支撐“萬物互聯”,從信息到設備、從服務到產品、從企業到產業都跨越國界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在全球範圍重新進行資源配置,推動形成全產業鏈深度國際分工格局。以開源技術和數字平台為依托,產業分工體系更緊密更高效,分工鏈條更長更廣,開放、連接與合作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

  跨國科學研究網絡快速發展。當代科學研究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越來越廣泛深入,科學項目對投資強度、學科交叉、實驗成本、參與人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由國際合作開展的大科學項目已成為探索知識邊界、解決全球重大科學問題的重要平台。在天文學、高能物理、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國際大科學項目已經成為孕育重大科學發現的主流模式。中國在科技領域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比如,今年4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了《成立平方公里陣列天文台公約》,體現了中國對全球科學事業發展的開放胸懷和重要貢獻。科學研究的開放合作還體現在數據開放方面。

  跨國技術創新網絡快速發展。依據數字化網絡平台和開源技術,數字時代的許多新技術新產品都是由多國共同研發、共同註冊專利、共同分享收益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採用大數據方法追蹤了世界科技集群發展狀況,研究全球範圍的創新如何相互交織在一起。研究發現,全球創新網絡的分工正變得更多元更多樣。本世紀之前,美國、日本、西歐對全球專利的貢獻達到約90%,僅美日德三國的貢獻就超過了2/3。但近年來,借助全球研發網絡,世界其他地方對全球專利的貢獻大幅提高,已經接近全球專利活動總數的1/3。其中,中國和韓國的貢獻增長最快,2015—2017年兩國專利註冊數量已經超過全球專利註冊總數的20%。

  製造業全球分工體系繼續深化。以前,製造業全球分工屬於轉移型、離散型的分工體系。所謂轉移型,是指全球分工體系的形成過程是製造能力從跨國公司母國向海外轉移的過程;所謂離散型,是指處於不同地點的零部件製造商相對獨立性較強,與產業鏈的關聯主要處於兩端:接受訂單和提供產品。現在,全球分工製造體系特別是複雜新產品的分工製造體系開始呈現原髮型、全程型特點。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從初始研究設計階段就開始打造分工製造體系,在全球範圍尋求各種零部件最適宜的製造地點,保證技術水平最高和產品品質最好。同時,依托數字技術和網絡平台相互連接,各個零部件製造商也得以全程相連、實時互動、同步演進,推動產業快速迭代進步。

  服務業全球分工體系加速推進。傳統服務業是典型的當地化產業,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例一直較低。例如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以往都只能在現場消費,服務提供和服務消費不能錯時錯位。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服務不僅可以遠程提供,如網絡音樂會、網絡教育、網絡醫療等,還有可能如製造業那樣進行全球生產分工。例如,依托5G這種高通量低時延的通信技術,身處全球不同地點的多位樂手共同演奏一首樂曲已成為現實。數字化生產者服務平台匯聚巨量的生產服務提供商和使用者,可以智能匹配供需雙方甚至多方,極大提升了服務效率和品質,提高了服務業的生產效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