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義平:共同富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1-09-09 08:21:45


  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改革開放後,我們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總體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快速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正在帶領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實現共同富裕,根本靠高質量發展,關鍵靠統籌協調。無論是促進經濟發展,還是協調各方面的經濟關係,都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認識相關的經濟問題。

  一

  在社會主義的當代中國,共同富裕包含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容。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建設比資本主義更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就必須擺脫貧窮,步入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富裕,是共同富裕,不是資本主義的富裕,即少數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考慮到地區、城鄉、行業之間的平衡與協調,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富裕,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滿足,而且包括精神層面的滿足。共同富裕體現的是和諧共富,但不是齊步走,少數人可以先走一步,再帶動大家共同富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動態的,因此共同富裕是分階段的,也是分地區的,是從不平衡至平衡的不斷演進的過程。

  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生產問題,又是一個消費問題。說它是生產問題,是指實現共同富裕必然要解決從供給方面能不能生產出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或服務,既包括量的滿足也包括質的滿足。說它是消費問題,是指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也是全體人民的消費不斷升級的過程,這個升級的過程會帶動供給總量的增加,刺激經濟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共同富裕不僅表現為個人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收入差距的縮小,還表現為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水平的提升,不斷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例如提供更加均等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暢通向上的流動渠道,公平地享受各種發展機會,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

  二

  實現共同富裕,涉及的內容廣泛,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核心問題之一是收入分配問題,即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收入”,這為改善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改革開放後,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體發展水平有了快速提高。但與此同時,在實現快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原因大都是階段性的,可以在改革中不斷加以解決。主要包括:第一,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期,我們更多強調效率優先,原因在於之前長期實施計劃經濟,雖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短時間內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但難以計劃和分配千差萬別的供給和需求、生產和消費,經濟發展的效率並不高,擺脫貧窮是當時面臨的緊迫任務,為了盡快走出貧窮,必須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效率優先意味著有能力的市場主體發展得快,收入增長得快,從而導致收入差距的拉大。第二,在改革探索中曾經存在的一些誤區導致了收入差距的拉大。比如,把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混為一談。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對價值創造的貢獻大則回報多,貢獻少則回報小。然而在一些領域出現了由分配決定貢獻的大小,而不是由貢獻大小決定分配的錯誤認識。有些企業的管理人員獲取很高的年薪,他們因高年薪而認為自己對價值創造的貢獻大,而那些實體經濟的一線勞動者,他們對價值創造的貢獻最大,卻由於市場談判力量相對弱勢,所得小於貢獻,反被認為對價值創造的貢獻小。這導致人們沒有給予提高一線勞動者報酬問題足夠的重視。第三,沒有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生產勞動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例如農民的勞動和工人的勞動,非生產勞動是指不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邏輯,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並給予相應合理的回報,有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不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甚至把什麼勞動都視為生產勞動,則易於發展虛擬經濟,形成經濟泡沫。第四,過度金融化。所謂金融化,是把一切實體的、虛擬的東西都變成可以交易的金融產品。金融本來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過度金融化則顛倒了生產和金融的關係,不僅對實際財富增長的貢獻不大,而且會助長投機行為,是不利於社會發展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